阅读《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日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语鹦鹉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否?”鹦哥谓之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半年得释 ( ) ②笼语鹦鹉曰( )

③鹦哥之曰 ( ) ④似不忍( )

(2)下列各句与“一日段生以事系狱”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以为师矣 B. 岁以大穰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而以天下事为己任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一 日 段 生 以 事 系 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4.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①能诵诗文;②向客人问安;③ ;④

1.(1)①才  ②靠近  ③对……说,告诉  ④离开   (2)B

2.  一 日/ 段 生/ 以 事 系 狱

3.(1)于是段生特意准备了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大哭着放出了鹦鹉。(2)略                                                                                                                    

4.③思维灵敏,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 ④离别时情真意切。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潭中鱼百许头 ②斗折

其境过清 ④不可久居 傍晚

2.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解释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本文是一篇游记,根据文体特征采取了( )

A.移步换景法B.欲扬先抑法C.比喻象征法D.夹叙夹议法

5.文中描写鱼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答:

1.①表示估计数目(大约);②像北斗七星一样;③凄清,冷清;④停留;

2. A

3.①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

②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4. A

5.衬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6.刚开始是无忧无虑,欣然而往,后来在环境的刺激下流露出凄苦忧伤的情感。因为作者当时被贬永州,壮志难酬,心有不满,触景生情使得他真情流露。

下面的文言语段《牛头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①,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注释】①内:内宫。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国人尽服之() ②裂其衣( )

③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 ④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国人尽服之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B.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公使吏禁之(标在主谓之间)

(2)裂断其衣带(标在动宾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译文:

(2)圣人非所以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4.在这则故事中,晏子借牛头马肉的比方告诉灵公什么道理?

1(1)穿;撕毁;像,好像;超过

(2)B

2.(1)公/使吏禁之(标在主谓之间)(2)裂断/其衣带(标在动宾之间)

3. (1)您为什么不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呢?那样,外面的人就不敢犯了。

(2)略

11. 上行则下效或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1)稳固  ( 2)像这样

2. 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

3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 颖脱不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远近 则抚而和

B.、仿佛有光 为佣耕

C.、时无酒,亦雅咏不辍 今闻无罪

D.、乡邻之所贵 士卒多用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

(3)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 D

3 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②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③ 只要懂得其中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

愚子售药

人有初开药肆者。一日他出①,令其子守铺。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莲②,子愚不识药,遍 索笥③中无所有,乃割已耕牛一足,斫二鸡脚售之。父归问卖何药,询知前事,大笑发叹曰:“客若要知母贝母④时,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注释:①他出:外出。②牛膝并鸡爪黄连:牛膝、鸡爪、黄连都是中药名。

③笥:盛物的方形竹器。④知母贝母:知母、贝母是中药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遇客买牛膝鸡爪黄连( )

(2)斫二鸡脚售( )

(3)客要知母贝母( )

(4)人有初开药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客若要知母贝母,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3、这则笑话讽刺的是怎样的人?

4、你周围有闹这种笑话的人吗?你能告诉他们应当怎样避免吗?

1、和  代词,代买药者 如果  店铺

2、如果顾客要买知母、贝母,岂不是连你母亲都要抬走了吗?

3、不懂装懂、望文生义、不虚心请教的人。

4、围绕主动请教别人或多学习来回答即可。

圣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是以贤良遂进而奸邪并退,故一举而能服诸侯。其在记曰:尧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兄子弟之亲也,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薮泽岩穴之间,或在囹圄緤绁缠索之中,或在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从而举之,身安名尊。

【注释】①是在焉:正确之所在,指贤才。②非在焉:错误之所在,指奸邪之人。③并退:退避。并:通“屏”。④丹朱:尧的儿子。⑤商均舜的儿子。⑥五观:指夏启的儿子太康等兄弟五人。⑦太甲:商汤的孙子。⑧管、蔡:指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⑨败法类:败坏法令。类:指国家的规则条例。⑩緤绁(xiè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的意思。⑾割烹刍牧饭牛之事:烹:做饭。刍牧:放牧牲畜吃草。饭牛:喂牛。这句是指屠夫、厨子、放牧喂牛的人。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B.、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

C.、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D.、而所杀/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

①故一举而能诸侯( )②观其所( )

3、翻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圣明的国君应该怎样任用人才?(用原文回答)

5、读完全文,你认为当今的领导者应怎样选拔任用人才?

1、B  

2、①使……臣服②选拔的人才 

3、选拔臣子时,对内不回避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自己的仇敌。

4、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

5、提示:应避免任人唯亲,要做到任人唯贤,任人唯德。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尊君在( ) 去后至( ) 元方入门不( )

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为什么会“惭而引之”?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否     才   回头看

2、不是人啊,和人相约一起走,丢下我就离开了。

3、元芳的反驳有理有据。从守信的角度说,父亲的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节上说父亲的朋友当着孩子的面骂元芳的父亲,无礼。因此 ,友人最后觉得理亏。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出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内集:家庭聚会

B. 太丘去,去后至。 舍:放弃   乃:于是

C. 元方入门不。 顾:顾忌

D. 撒盐空中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差:差不多

2. 选出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相委去 而:连词,表示顺承,相对于“然后”的意思。

B.下车引 之:他,指陈元方。

C.去后至   乃:才

D.未若柳絮风起 因:因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 自己的父亲。 

1C  

2、D 

3、C、

阅读选文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 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 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

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

⑥取,攻占。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道于虞( ) (2)还灭虞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假道于虞而伐虢。

(2)晋已取虢,还反灭。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借)            (2)(通“返”,返回)   

2.(1)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2)晋国攻下虞国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3.唇寒齿亡。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