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

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

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岁月 ( ) ②见今人所藏遗稿( )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毕( ) ④得东坡完生诗稿(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蘧尝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生(《鱼我所欲也》)

C.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我哉(《<论语>》)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4.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1、(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 C

2、(1)疑/皆冲口而成  (2)渊明/为小邑         

3 、(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4、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江西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原文]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因口号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历:经过。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至,到。(15)垂:将近。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华(        ) (2)造(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6.怎样理解“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句话?

                                                  

7.请按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赏析文中的绝句诗。

                                        8.简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B

2.(1)开花(2)到(或“往”)

3.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4.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5.(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6.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作者游赏山寺美景时的总体印象,突出了其风物新奇、景致美妙的特色。

7.诗的首句为“起”:铺叙初夏之际山寺外面的花景(普遍貌);二句为“承”:着力描写寺中花景(特殊貌),前起后承中暗含对比;三句为“转”:诗人宕开一笔,抒写春去难觅的感叹;四句为“合”: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恨春影难寻却忽见春至,正怅然若失又忽得惊喜,真是奇思妙想,情景两出。

8. ①借景抒情;②对比手法;③语言生动鲜活。

江苏南京市

阅读下面古诗文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回阁,上上方,历绝顶以问山阿,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B.向使/善工摹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__ ”句的内容相呼应。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1. D

2.(1)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3.作者(梅尧臣)  峰壑攒水上

4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江苏苏州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作者:元结

[注] 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④元结:唐朝诗人,曾任道州刺史。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几尽而去。

②岂力能制敌与?

2.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

1.①几乎抢光才离开。②难道(道州)的力量能够战胜敌人吗?

2.希望官吏能减轻百姓赋税。《捕蛇者说》

辽宁营口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

博爱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博爱之 (2)老子之仁义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

2.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

4.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 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江苏连云港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乎( ) (2)久行怀思,无它也()

(3)累寸不() (4)羊子其言,复还终业()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4.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1. (1)(品行、德行)  (2)(特殊原因

(3)(停止)               (4)(被……感动

2.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4.略

(2015·山东德州市)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登华子岗,辋水沦涟,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将兵 B.其一坐于前

C.白玉之环 D.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实欲界之仙都。 ②然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其奇者。 ②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D.①倘能我游乎? ②请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 D

3.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四川成都

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 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①霭,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②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晻(yǎn)霭:昏暗不明。②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贬为荆州长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常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病: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也 行: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予记之 属: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诸身 反:反对,违背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从登楼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

1 D

2(1)答案:我看了敬夫的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

(2)答案: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

3答案:(1)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2)【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概括和把握能力。答案都出现在本文第二段,即使不能快速读懂全文,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

四川资阳

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韩立马久 ( ) ②岛初赴京师( )

③遂驴上吟哦( ) ④遂并辔归 (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1.①很  ②参加科举考试  ③在  ④连词,表修饰

2.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3.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  ②文章不厌百回改  ③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

河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①归鉞: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 】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父大怒逐 ②属予作文以记(《岳阳楼记》)

B. ①母其子居 ②似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 ①独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①身微贱其行卓 ②出淤泥不染(《爱莲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鉞贩盐中 市:

(3)而己有饥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④

2. A

3.(1)因为这样,因此(2)市场,集市(3)脸色(4)高兴地样子

4.归鉞流着泪说:“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我会好好照顾您的”后母说:“孩子过去都是我糊涂啊,让你受委屈了。那我就跟你走吧。”

5.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