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答: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

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

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 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注释】 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居民少( ) (2)之酒而为之歌(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泉甘土肥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B. 濯清泉自洁 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太行阳有盘谷 花隐逸者也

D. 钓水,鲜可食 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

1 (1)少    (2)给

2B

3是 谷 也 / 宅 幽 而 势 阻 /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关键词“斯”“惟”“吾”“馨”)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关键词“濯”“自洁”,注意语序调整)

5两文都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材料一刘禹锡,通过陋室环境的幽静,来往友人的学识渊博,交往之纯粹,表达了自己高尚的节操。材料二韩愈通过描写盘古的清幽,生活的舒适,以及对李愿隐居盘古的肯定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不为得也( )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3)行乱其所为( ) (4)于虑( )

(4)仆之 ( ) (6)主之 (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可以免于患乎?

3.【甲】【乙】两段选文提出论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乙】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1. 1)苟且(2)假使(3)违背(4)通“弼”辅佐(5)听说 (6)厌恶

2.(1)?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3.甲是用设喻的方式提出的(比喻论证)乙通过列举六个事例运用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丙  生于忧患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盲人乐师。 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戒:鉴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盗( ) 叶相似( )

喟然叹曰( ) 之( )

2.下面加点的“为”字意义或用法与“莫乐为人君”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其来也 B.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以为寡人戒 D.及为相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4.文中的师旷与我们学过的出使楚国的晏子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1.因为;只;于是,就;放

2.(1)略

(2)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3D

4.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诫的目的。

明帝说日(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②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③。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⑤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洛下:洛阳方面。这时洛阳被匈奴占领。②潸然:流泪的样子。③具以东度意告之:把晋王朝东迁的原委具体地说给他听。④居然:显然。⑤昨日之言:指“日远“的说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潸然流/临表零B.以东度意告之/问所从来,答之

C.目见日/头望明月D.元帝之/尔何故昨日之言邪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明 日 集 群 臣 宴 会 告 以 此 意 更 重 问 之

3、元帝“潸然流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选文,分析明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1、D

2、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3、有人从长安来告诉他洛阳的消息,引发了他“东度”的回忆,所以“潸然流涕”。明帝是一个机智聪颖,有爱国之心的人。

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使匈奴明年 /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去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B

2.A

3.(1)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 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 ② 侔(móu):等同。③ 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尝有疑 狱:案件B.臣,民也 鄙:浅陋

C.不知狱 当:应当D.未有也 殆:恐怕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臣家有二白璧 ② 侧而视

径相如也 ④ 然价一者千金

A.① ② 用法相同,③ ④ 用法不同B.① ② 用法相同,③ ④ 用法相同

C.① ② 用法不同,③ ④ 用法不同D.① ② 用法不同,③ ④ 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 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

2、D

3、B。

江苏泰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

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

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岁月 ( ) ②见今人所藏遗稿( )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毕( ) ④得东坡完生诗稿(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蘧尝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生(《鱼我所欲也》)

C.厅事之东北角(《口技》)D.何有我哉(《<论语>》)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

4.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1、(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 C

2、(1)疑/皆冲口而成  (2)渊明/为小邑         

3 、(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4、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江西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原文]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因口号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历:经过。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至,到。(15)垂:将近。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华(        ) (2)造(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6.怎样理解“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句话?

                                                  

7.请按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赏析文中的绝句诗。

                                        8.简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B

2.(1)开花(2)到(或“往”)

3.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4.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5.(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6.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作者游赏山寺美景时的总体印象,突出了其风物新奇、景致美妙的特色。

7.诗的首句为“起”:铺叙初夏之际山寺外面的花景(普遍貌);二句为“承”:着力描写寺中花景(特殊貌),前起后承中暗含对比;三句为“转”:诗人宕开一笔,抒写春去难觅的感叹;四句为“合”:合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恨春影难寻却忽见春至,正怅然若失又忽得惊喜,真是奇思妙想,情景两出。

8. ①借景抒情;②对比手法;③语言生动鲜活。

江苏南京市

阅读下面古诗文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回阁,上上方,历绝顶以问山阿,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B.向使/善工摹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__ ”句的内容相呼应。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1. D

2.(1)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3.作者(梅尧臣)  峰壑攒水上

4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