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
(4)陶后鲜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4、.你喜欢什么花?(本文莲花除外)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1(1)番: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2)濯:洗、洗涤
(3)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4)鲜:少
2.(1)我单单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池塘的清水中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君子品格: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诩;不趋炎附势;通达正直;品行高洁;美名远扬;令人敬重等。
4.说出花名,说原因。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②直指使:官职名。③属吏:部下。④款:款待。⑤箸:筷子。⑥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俟其来款之( ) (2)无人治具 ( )
(3)自朝过午 ( ) (4)直指谕其训( )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C.本文人物描写非常精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寥寥几笔就将刘南垣公的老成持重、直指使的年少轻狂刻画得栩栩如生。
D.这篇文章启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年轻人,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这样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
译文:
(2)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译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刘麟教育学生的过程及结果,并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
过程:
结果:
评价:
1.(1)等。(2)下厨张罗(或做饭)。(3)早晨。(4)明白、悟出。
2. C
3.(1)对饮食特别讲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饭不合味责骂部下,郡县长官接待他都感到担忧。(2)饥饿时饭菜易做易食,饱时饭菜难做难吃,美味也不易下咽啊。这是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4.过程:诚恳挽留直指使吃一顿饭,故意拖延时间,让直指使感到非常饥饿时,用粗粝的饭食招待他。当他吃饱后对着丰盛的美食再也无法下咽时,不失时机地开导他。结果:直指使明白老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部下了。评价示例:刘麟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先挨饿再饱食的过程,自己悟出错误,然后虚心改过。这种方法比严厉批评或直接指出错误更容易让人接受。
【事理探究篇】 恶圆 唐·元结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及见之 及:等到
C.趋焚之 趋:追逐 D.长必好之 好:喜欢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光先帝遗德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4.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5.【补充】
(1)“宁方为皂,不圆为卿”一句中的“皂”,指代的是 。
(2)从全文看,文题“恶圆”包含了两层含义:① ;②
1.C
2.D
3.C
4.(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5. (1) 卑贱的地位、身份。(2)①厌恶与圆滑逢迎之人为友;②厌恶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
拷打羊皮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1.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2)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3.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
1.C
2.(1)一同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2)例一:(李惠)回头对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并敲打它能够得知它的主人吗?”例二:(李惠)回头对州纲纪说:“用这张羊皮(作为物证),拷打它,能查出它的主人吗?”
3.①不贪图不义之财。②为人要诚实。③多思考,多观察,用智慧解决问题。④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⑤多积累生活常识和经验。⑥事实胜于雄辩。
汤敦甫善待卖菜翁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zuó)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惶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注释】①捽(zuó):揪。②詈(lì):骂。③起居:问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卖菜翁弛担坐 ( ) (2)公为之窘 ( )
(3)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 (4)假贯钱足矣( )
2.结合文章内容,请对汤敦甫作出简要评价:
1.(1)放下。(2)窘迫,处境尴尬。(3)正赶上。(4)借。
2.本文通过赢余汤敦甫借钱赔偿菜翁(汤敦甫借钱赔菜)的事,表现了汤敦甫的为官司爱民,为人厚道,宽容仁爱的品质。
阅读《三峡》,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粗字的词义。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哀转久绝( ) ④晴初霜旦( )
2、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一句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2)虽乘奔御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②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 文中正面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是 : ,表现三峡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象的句子是: ,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
5、本文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
2、(1)至于|夏水襄陵 (2)虽|乘奔御风
4、(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用“∕”画一处)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3. 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9.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2 (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4)使……劳累
3(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19.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之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翻译文章画线的句子。
①庆初未之觉也。
②不能燃乌用烛为?
①丰庆起初没有感觉到。②(既然)不能点燃,为什么还有把它当作蜡烛(来用)来用呢?
阅读选文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 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 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
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
⑥取,攻占。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假道于虞( ) (2)还反灭虞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假道于虞而伐虢。
(2)晋已取虢,还反灭。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借) (2)(通“返”,返回)
2.(1)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2)晋国攻下虞国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3.唇寒齿亡。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王孙满对楚子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①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③。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④,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⑤。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②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③休:荫庇,保佑。④休明:美善光明。⑤止:限度,极限。
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
楚 子 伐 陆 浑 之 戎遂 至 于 雒观 兵 于 周 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 ⑵远方图物( )
⑶故民入川泽、山林( ) ⑷卜世三十(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4.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了 ,就以享有天下“ ” 的妙论摧毁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
1.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2.⑴(派 ) ⑵(画 )
⑶( 因此 ) ⑷( 占卜 )
3.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别人是不能过问的。
4.楚王吞并天下的野心, “ 在德不在鼎”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