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永①之氓(méng)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②氓:老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的意思。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 ②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
③吾腰千钱_________ ④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4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祸患 (2)做 (3)作动词用,腰中缠着 (4)蒙蔽
2.(1)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2)你(平日)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了呢?
3. 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4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皆生寒树 (4)猿则百叫无绝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1)通“缺”,空缺(中断)。 (2)即使
(3)全、都 (4)消失(停止)
2. A
3.(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丘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2)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卵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4.(1) 湍急 、 清澈
(2)凄凉 或 凄清 或 悲哀
走进陋室,了解古人志向
【材料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甲】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节选自《陋室铭》
【材料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A. 柴扉, B. 竹径, C. 芳兰, D. 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②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节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
(3)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4)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
2、把材料一中画波浪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材料二】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哪一句?
4、【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提到的“兰”和“竹”是“花中四君子”里的两种植物,请补写出另外两种植物的名称。
5、根据文意,将“对、扫、啜、闭”这四个动词按照正确的位置还原到【材料二】中的A.、B.、C.、D.处。
6、【材料二】中有一句话与【材料一】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相似的,请将这句话写下来。
7、积累链接:【材料二】中的“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写到了作者居住环境的简陋宁静,【材料一】中的【甲】处也有一个句子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请填写出来。
1、(1)品德高尚 (2)使......劳累 (3)结构助词,的(4)空闲
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斯”,“惟”,“馨”三个关键词不翻译出来,一个扣0.5分.
3、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4、梅,菊
5、A 闭 B 扫 C.对 D 啜
6俗客不来,良朋辄至.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任之而已( ) 。 (2) 辄复不遂( )
2.翻译下列句子。
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两处朗读停顿。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它②就
2我当时想乘船到湖北沙市去,竟然被下大雪所阻挡。
3.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4选文表达了作者达观、超脱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来翕忽 ( ) (2)凄神寒骨 ( )
(3)全石以为底 (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略
2.略.
3.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待君久不至( )
(3)太丘舍去( ) (4)门外戏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神态有变化,请你找出对其神态描写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说说客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读了这个故事,如果面对他人的无礼,
你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不,通“否”(2)等待(3)丢下,舍弃(4)玩耍,游戏
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开始时“怒”,被反驳后“惭”。
其性格特点:脾气暴躁,性格刚烈,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缺乏良好修养的粗野之人,是一个“无礼”之人,但是,他能虚心地痛快地接受批评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是一个坦率的人,真诚的人!
4、元主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其父亲的朋友,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朋友当着元方的面骂其父亲;所以在两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返现漫骂元高高挂起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破瓮救友》
光坐七岁①,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②,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注:①光坐七岁:司马光七岁的时候。 ②瓮:水缸。
1、⑴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鞭数十( ) ②遂不得履 ( )
③众皆弃去 ( ) ④手不释书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至之市
B.、群儿戏于庭 于土墙凹凸处
C.、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飞漱其间
D.、退为家人讲 二虫尽为所吞
3、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3)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译文:
4、司马光砸瓮救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1.①鞭打(用鞭子打) ② 终于(最终) ③离开,抛开 ④放下(丢下)
2.B
3.一个小孩登上水缸,一不小心,失足跌了下去,淹没在水缸里。
4.爱护小朋友,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聪明灵慧。
阅读下面一组选文,然后答题。
【甲文】 咏 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节选,有删减)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行不上半里多路,……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问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
1.【甲文】中标题“咏雪”的“咏”字,意思是 。
2.【甲文】中,“欣然、大笑乐”写出了 的家庭氛围。
3【甲文】中将雪比喻为“撒盐”、“柳絮”,【乙文】中将雪比喻为 。
4【甲文】中的一个“骤”字和【乙文】中一个 字,都写出了雪下得大、急、密的特点。
5.【乙文】中“且请少坐”的“少”字是表示时间的,请从【甲文】中也找出一个表示时间的词。
6.【乙文】节选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
1歌咏、吟咏(意对即可)
2.温馨和睦、融洽欢快(不求统一,符合文意即可)
3.碎琼乱玉
4.紧
5.俄而
6.《水浒传》 施耐庵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项为之强(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3)徐喷以烟( ) (4)怡然自得( )
2.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B.心之所向
C.观之正浓 D. 驱之别院
3.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选文作者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三件趣事?
5你认为作者“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童年时候有过类似于本文作者的经历吗?请你把觉得最有趣的事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1.强同僵,僵硬 比 用 喜悦的样子
2、B
3、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吞进肚子
4、观蚊 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5、原因: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 (2)后遂无问津者
(3)无论魏晋 (4) 处处志之
2、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停2处)
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
3、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文中体现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写出桃花源美好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桃花源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是 。
5陶渊明生活在整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他描写之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1-4略
5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