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谷谏父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舆:手推的小车 ③凶:不吉利

1.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他 日 父 母 老 无 需 更 作 此 具 是 以 收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欲捐之( ) (2)谷年十有五( )

(3)父惭( ) (4)乃载祖归养(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试谈两点。

1.他 日 父 母 老/ 无 需 更 作 此 具 /是 以 收 之。

2.想要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感到惭愧   于是,就

3.怎么能因为他老了就把他扔弃了呢?这种是忘恩负义的行为。

4.①做人要有孝心,赡养老人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②对待长辈的错误行为,子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含蓄委婉地劝谏。

     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文言文阅读

(一)《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 )(2)不逾矩( )

(3)人不堪其忧( ) (4)三军可夺帅(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一章,从修辞、内容等方面进行赏析。

1.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越过,超过    能忍受    改变

2.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枕靠着它,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3.运用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古诗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_____ _(3)为人谋而不忠______

( 4)温故而知新______ (5 ) 曲肱而枕之_______ ( 6 ) 博学而笃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

1(1)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疑惑。

         (3)忠心,竭尽全力。

         (4)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5)胳膊

         (6)忠实,坚守。

2(1)选择他的优点学习,把他的缺点拿来对照自己,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2)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 空想而不肯读书,便会对思想有害

3学习方法。应用在我们现在学习上,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学习需要手和脑并用。就是学习时,只知道记忆只知道写习题,而不知道思考的话,人会感到迷茫。而若只是思考,而不动手的话,人就会感到倦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D

5、D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①,多松;其鸟多竹鸡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④又曰:“属⑤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槠:一种常绿乔木。②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③浸:渐渐。④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⑤属:接连。

1、细读文章,用文中的相关词语把文章的标题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薄崖石有阁 薄 ② 浴饮毕 毕

③乃溢而西南流 溢 ④予早春来时方甚寒 甚

3、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

4、翻译下边的句子。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

5、“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写出了泉水的“ ”的特点。(摘选文中语句作答,不超过4个字)

6、“白野公之深爱之”的原因是“ ”。(摘选文中语句作答,不超过6个字)

1、《活水源记》

2、①薄 靠近    ②毕 完成,完结 ③溢 满(漫)   ④甚 很、十分  

3、又有虫四五枚/ 皆大如小指/ 状如半莲子

4、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

5、澄澈可鉴

6、有君子之德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永①之氓(méng)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②氓:老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的意思。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 ②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

 ③吾腰千钱_________  ④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4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祸患 (2)做 (3)作动词用,腰中缠着 (4)蒙蔽  

2.(1)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2)你(平日)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了呢?   

3. 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4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皆生寒树 (4)猿则百叫无绝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1)通“缺”,空缺(中断)。   (2)即使

 (3)全、都                    (4)消失(停止)

2. A

3.(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丘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2)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卵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4.(1)  湍急     、   清澈 

(2)凄凉 或 凄清 或 悲哀  

走进陋室,了解古人志向

【材料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甲】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节选自《陋室铭》

【材料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A. 柴扉, B. 竹径, C. 芳兰, D. 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②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节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

(3)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4)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

2、把材料一中画波浪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材料二】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哪一句?

4、【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提到的“兰”和“竹”是“花中四君子”里的两种植物,请补写出另外两种植物的名称。

5、根据文意,将“对、扫、啜、闭”这四个动词按照正确的位置还原到【材料二】中的A.、B.、C.、D.处。

6、【材料二】中有一句话与【材料一】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相似的,请将这句话写下来。

7、积累链接:【材料二】中的“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写到了作者居住环境的简陋宁静,【材料一】中的【甲】处也有一个句子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请填写出来。

1、(1)品德高尚  (2)使......劳累  (3)结构助词,的(4)空闲

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斯”,“惟”,“馨”三个关键词不翻译出来,一个扣0.5分.

3、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4、梅,菊

5、A 闭  B 扫  C.对  D  啜

6俗客不来,良朋辄至.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任之而已(     ) 。 (2) 辄复不遂( )

2.翻译下列句子。

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两处朗读停顿。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它②就

2我当时想乘船到湖北沙市去,竟然被下大雪所阻挡。

3.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4选文表达了作者达观、超脱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来翕忽 ( ) (2)凄神寒骨 ( )

(3)全石以为底 (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略

2.略.

3.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待君久不至(     )

(3)太丘舍去(    ) (4)门外戏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神态有变化,请你找出对其神态描写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说说客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读了这个故事,如果面对他人的无礼,

你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不,通“否”(2)等待(3)丢下,舍弃(4)玩耍,游戏

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开始时“怒”,被反驳后“惭”。

其性格特点:脾气暴躁,性格刚烈,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缺乏良好修养的粗野之人,是一个“无礼”之人,但是,他能虚心地痛快地接受批评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是一个坦率的人,真诚的人!

4、元主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其父亲的朋友,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朋友当着元方的面骂其父亲;所以在两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返现漫骂元高高挂起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