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 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将上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 ) (2)博学而笃志( )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B.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C.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恕乎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你认为“吾日三省吾身”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2.(1)生气,发怒  (2)忠实,坚守(注意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

3.B(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表顺承。B.都是“是”的意思。C.第一个“焉”是“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第二个“焉”语气词。D.第一个“其”是“他们的”,第二个“其”是“大概,也许”之意。)

4.(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凭此做 老师了。

(2)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5.有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对人忠诚、讲究信用、善于学习依然是指导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准则。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会大有益处。(意思对即可)(开放性题目,结合内容来说,意思对即可。)

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 ) 2.留蚊于素帐中 ( ) 3. 盖一癞蛤蟆也( )

4. 鞭数十( ) 5.以土砾凸者为邱(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你认为作者小时候能够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3.物外之趣

4.鹤立鸡群;风声鹤唳;晴空一鹤排 云上(一个成语一句古诗也可以)

5.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意思对即可)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差():同,病愈。

1、请解释下面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暇更录唐宋人诗 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尝寝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辄无言而悲 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 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抄写②曾经(3)就(4)这样

2。(1)既然这样那用什么能解除你的忧愁呢?(2)从这以后,只要母亲有病,铨就拿书在母亲旁边背诵,而母亲的病也就能好些。

3。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

4。围绕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

5。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

【甲】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 介:披上战甲。 ○2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4)若无事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 ,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 成 , 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对甲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5、在乙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当前人才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等到;有时;好象

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让它奔跑,刚开始好象不是很快。(3)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4) 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

3。B

4。D

 5。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6。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在饮食有很大的关系,人才也是如此,要想发挥他的才能,必须给你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证。

7、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云。

1、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络摇缀(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日光下彻( ) ④悄怆幽邃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欣赏哪一句?请写出理由。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7、抛开作者的忧愁,小石潭是一处绝妙的景致。认真阅读文章,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令人难忘的景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为之拟一个富有情趣的名字,把它填在表格中,并写出你题这个名的文字依据。

景点名 文字依据

示例 听水径 闻水声,如鸣佩环

你的答案

8、如今小石潭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请你就其整体或局部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导游词。

1、柳宗元   江雪    

2、①缠绕   ②因为   ③直射   ④深

3、(1)以为它的环境太过于凄清了,不能够长久停留,于是写下它就离开了。

(2)从潭的西南望过去,(溪身)象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象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4、B    

5、略。

6、由喜而悲。只要是因为当时他谪居永州,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再加上外在环境的刺激,更令他感到凄清孤独。

7、不设统一答案。示例:观鱼台      “潭中鱼可百许头”等句子。

8、不设统一答案。有感情,语言美,不违背原作为佳。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B.香远益清(远播 )

C.无案牍之劳形(劳累)D.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寻向所志 寻病终

B. 忘路之远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 豁然开朗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幸福安康、祥和安定、民风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足为外人道也_ 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劳:使……劳累)       

2、D(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B(“现实社会”中的“现实”错误,应该为“理想社会”)

4、(1)通“邀”,邀请         (2)不值得       

(3)交错相通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1)带领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6、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对__社会的否定与批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云。

1、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络摇缀(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日光下彻( ) ④悄怆幽邃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欣赏哪一句?请写出理由。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7、抛开作者的忧愁,小石潭是一处绝妙的景致。认真阅读文章,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令人难忘的景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为之拟一个富有情趣的名字,把它填在表格中,并写出你题这个名的文字依据。

景点名 文字依据

示例 听水径 闻水声,如鸣佩环

你的答案

8、如今小石潭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请你就其整体或局部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导游词。

1、柳宗元   江雪     

2、①缠绕   ②因为   ③直射   ④深

3、(1)以为它的环境太过于凄清了,不能够长久停留,于是写下它就离开了。

(2)从潭的西南望过去,(溪身)象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象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4、B    

5、略。

6、由喜而悲。只要是因为当时他谪居永州,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再加上外在环境的刺激,更令他感到凄清孤独。

7、不设统一答案。示例:观鱼台     “潭中鱼可百许头”等句子。

8、不设统一答案。有感情,语言美,不违背原作为佳。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悉如外人( )

C.便要还家(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 略

 2.A

3.C

4.(1)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或者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老人和小孩者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用“∕”画一处)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3 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1)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2(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4)使……劳累

3(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4.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之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阅读沈复的《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A.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B.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⑴明察秋毫( ) ⑵项为之强( )

⑶盖一癞蛤蟆也( ) ⑷鞭数十(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第②段围绕“观蚊如鹤”之趣,描绘了 图和 图。

4.第④段画线句A.反映了“我” 的童趣;画线句B.反映了“我” 的童心。

1、(1)看清 (2)同“僵”僵硬  (3)原来是  (4)鞭打

2、(1)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自己观察它的花纹。

(2)心中想像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3、群鹤舞空、鹤唳云端(青云白鹤)(一空1分,意思对即可)

4、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