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

(2)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

(4)陶后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4你喜欢什么花?(本文莲花除外)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1(1)番: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2)濯:洗、洗涤

   (3)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4)鲜:少

2.(1)我单单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池塘的清水中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君子品格: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诩;不趋炎附势;通达正直;品行高洁;美名远扬;令人敬重等,(答对一点一分)。

4.说出花名,说原因。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永①之氓(méng)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②氓:老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的意思。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 ②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

 ③吾腰千钱_________  ④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4.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祸患 (2)做 (3)作动词用,腰中缠着 (4)蒙蔽  

2.(1)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2)你(平日)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了呢?   

3. 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4.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 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2)或至不得行( )

2.翻译下面句子

(1)宾客不至,妻子不觌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

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1、. (1)看(看见)  (2)能够、可以   

2、(1)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4. A  C、D

阅读下面语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2.翻译下列句子。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1、 (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素:白色   (4)属:连接 

2、 (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3、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湍急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任之而已(     ) 。 (2) 辄复不遂( )

2.翻译下列句子。

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两处朗读停顿。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它②就

2我当时想乘船到湖北沙市去,竟然被下大雪所阻挡。

3.然/万竹中/雪子敲戛 

4选文表达了作者达观、超脱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来翕忽 ( ) (2)凄神寒骨 ( )

(3)全石以为底 (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 略

2略.

3.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 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将上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 ) (2)博学而笃志( )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B.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C.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恕乎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你认为“吾日三省吾身”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2.(1)生气,发怒  (2)忠实,坚守(注意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

3.B(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表顺承。B.都是“是”的意思。C.第一个“焉”是“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第二个“焉”语气词。D.第一个“其”是“他们的”,第二个“其”是“大概,也许”之意。)

4.(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凭此做 老师了。

(2)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5.有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对人忠诚、讲究信用、善于学习依然是指导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准则。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会大有益处。(意思对即可)(开放性题目,结合内容来说,意思对即可。)

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 ) 2.留蚊于素帐中 ( ) 3. 盖一癞蛤蟆也( )

4. 鞭数十( ) 5.以土砾凸者为邱(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你认为作者小时候能够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3.物外之趣

4.鹤立鸡群;风声鹤唳;晴空一鹤排 云上(一个成语一句古诗也可以)

5.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意思对即可)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差():同,病愈。

1、请解释下面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暇更录唐宋人诗 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尝寝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辄无言而悲 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 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抄写②曾经(3)就(4)这样

2。(1)既然这样那用什么能解除你的忧愁呢?(2)从这以后,只要母亲有病,铨就拿书在母亲旁边背诵,而母亲的病也就能好些。

3。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

4。围绕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

5。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

【甲】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 介:披上战甲。 ○2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4)若无事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 ,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 成 , 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对甲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5、在乙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当前人才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等到;有时;好象

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让它奔跑,刚开始好象不是很快。(3)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4) 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

3。B

4。D

 5。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6。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在饮食有很大的关系,人才也是如此,要想发挥他的才能,必须给你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证。

7、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