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尝造门,未之面,极所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二)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
注:公子:魏公子,战国时魏昭王少子,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颖士仓忙觇之(打听,调查) B.颖士尝造门(到……去)
C.欲厚遗之(遗留) D.公子从车骑,虚左(空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老人上马,呵殿而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 货恶其弃于地也
C. 为大梁夷门监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
②.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4.萧颖士和魏公子(信陵君)的待人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1.C
2.B、D
3①遗憾的是你和我不是亲戚,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或当庭训诫)你。
②侯生整理一下他的破旧衣帽,径直走上车去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来窥测公子的态度。
4.萧颖士:恃才傲物,清高自负; 信陵君:礼贤下士,谦逊忍让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pǐ) 僧募金重修(mù)B.、棹数小舟(zhào) 曳铁钯(yè)
C.、湮于沙上(yān) 如是再啮(chǐ)D.、是非木柿(fèi) 溯流逆上(s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阅十余岁__________ ⑵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 ⑶竟不可得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C
2.C
3.⑴过了,经过 ⑵塌 ⑶最终,到底
4.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⑵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向上了。
5.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凭主观臆断。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才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道理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1.
①感到奇怪/以……为奇 ②写
③通“攀”,拉/牵 ④以宾客之礼对待/以……为宾客
2略
3.不能称前时之闻 日扳……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元结 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及见之 及:等到
C.趋焚之 趋:追逐
D.长必好之 好:喜欢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悦婴儿
A.何以战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光先帝遗德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C
2.D
3.C
阅读《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技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注】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 ) ②尝得异人传授 ( )
③凄禽寒鹘 ( ) ④山人默然而反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弹絮为业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而能一天下视为己任 C.何以谓之文也 D.岁以大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抱此技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译文:
(2)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文:
4.乔山人对邻媪说:“不谓遇知音于此地。”你认为邻媪是乔山人的知音吗?请说说理由。
1.(1)①善于,擅长;②曾经;③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凄清;④同返,返回
(2)B
2.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3.(1)我弹琴大半辈子,不料在这里遇见了知音!
(2)略
4.不是。因为在邻媪听来,乔山人弹奏的琴声像弹棉絮一样,从而引起对丈夫的怀念,其实她根本就不明白琴声的内涵。
阅读《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②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南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③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④不如蜀鄙僧哉?
注 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恃:依靠,依赖。 ③越:到。 ④顾:难道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为之 ( ) ②吾数年欲买舟( )
③西蜀之去南海 ( ) ④富者有惭色( )
(2)下列句中的“之”与“吾欲之南海”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读之竟日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至之市D.、久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停一处)。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做;几;距离;脸色,神色 (2)C
2.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1)人立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的穷和尚吗?
(2)略。
4.围绕立志、坚持不懈等谈即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 毛:草木。
B.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C.惧其不已也 已 :停止。
D.寒暑易节 易:交易。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以堙于东海
D.以故东徙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和“跳往助之”的细节描写表明愚公移山的举动得到大家的拥护。
B.愚公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论据,有力地反驳了智叟的讥笑和责难。
C.愚公的目光长远和智叟的目光短浅形成鲜明对比,实在是“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D.文本以神仙帮助移走大山结尾,暗示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移山愿望的。
1.D
2.B
3.D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 ⑷停数日,辞去 去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
⑵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3【乙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
第①句
第②句
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
1.(⑴通“举”,推举,选举;⑵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
⑶顺着,沿着;⑷离开。
2.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⑵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3.⑴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⑵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4.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 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使:
(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日:
2.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为顺流下矣 (《河中石兽》)B.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此独以跛之故(《塞翁失马》)D.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1(1)拜访(2)通“伸”,伸张(须写出本字和解释。)(3)命令(4)每天
2(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3.(1)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2)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4. C
5. C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
(4)陶后鲜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4你喜欢什么花?(本文莲花除外)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1(1)番: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2)濯:洗、洗涤
(3)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4)鲜:少
2.(1)我单单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池塘的清水中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君子品格: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诩;不趋炎附势;通达正直;品行高洁;美名远扬;令人敬重等,(答对一点一分)。
4.说出花名,说原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