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 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2)或至不得行( )
2.翻译下面句子
(1)宾客不至,妻子不觌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
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1、. (1)看(看见) (2)能够、可以
2、(1)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4. A C、D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2.翻译下列句子。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1、 (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素:白色 (4)属:连接
2、 (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3、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湍急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差():同,病愈。
1、请解释下面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暇更录唐宋人诗 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尝寝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辄无言而悲 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 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抄写②曾经(3)就(4)这样
2。(1)既然这样那用什么能解除你的忧愁呢?(2)从这以后,只要母亲有病,铨就拿书在母亲旁边背诵,而母亲的病也就能好些。
3。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
4。围绕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
5。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
【甲】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 介:披上战甲。 ○2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4)若无事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 ,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 成 , 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对甲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5、在乙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
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当前人才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等到;有时;好象
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让它奔跑,刚开始好象不是很快。(3)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4) 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
3。B
4。D
5。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6。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在饮食有很大的关系,人才也是如此,要想发挥他的才能,必须给你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证。
7、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黄生借书说 》回答下面问题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句子加黑字词的意思。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_______________
(2)摩玩之不已 已:_______________
(3)姑俟异日观云尔 俟:________________
(4)归而形诸梦 诸: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的句子。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诘书若不相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两个词的意思
(1)《七略》、《四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 的观点,其目的是 。
5、本文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读书勤奋刻苦的事例很多,你能举出二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借;停止;等待;之于;
2。(1)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2)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
3。天子之书; 初作官。
4。本文观点及立论依据。劝黄生珍惜现在机会认真读书。
5。略
6。略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要 。
2.释词:
相委而去:( ) 舍去:( )
期行: ( ) 引之:( )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1.守信用、讲礼貌。
2.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 礼貌;拉元方
3."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睨之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④但微颔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
3.按要求填空
短文第一段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卖油翁对陈尧咨高超的射技不屑一顾,主要运用 描写,为第二段两人的碰撞 。第二段侧重于语言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短文意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 的必要。(后两空答案为四个字)
略
赵奢说平原君
赵田部吏①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②以法治之,杀 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加兵:兴兵侵犯。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赵奢以法治之 国弱则诸侯加兵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
3.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4.假如你是平原君,你将制定什么样的法规来约束家人,使之遵纪守法?请列举一条。
1代词,这件事,指“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进,发,攻打
2.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
3赵奢:依法办事、不畏强权、忠君爱国。平原君:知错就改、采纳忠言、善于用人。(各一条即可)。
4.符合要求即可。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 《世说新语》是由___________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撒盐空中差可拟( ) (2)相委而去( )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4.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答:
1.刘义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拟( 相比 ) (2)委 ( 丢下、舍弃 )
(3)内集(家庭聚会 ) (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译文: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2)译文: 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家不回头。
4.答: 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
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
2.解释下 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 山门圮于河( ) ⑵ 棹数小舟( )
⑶ 如其言( ) ⑷ 不亦颠乎(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略
2.⑴ ⑵ ⑶ ⑷
3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