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惟一女远适他乡 惟吾德馨B.老者暴卒 卒之为众人

C.乃俱归 男友分,女有归D.乃葬于老者之侧 乃不知有汉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2. C

3.略,围绕感恩,合理即可。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字。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______________(3)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 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物理知识我们知道,修建水力发电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水流大和落差大。请你根据《三峡》一文,说说三峡是否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为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缺”,中断的意思.(2)良,真,实在(3)极高的山峰

2. (1)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

3.理由一: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世说新语》两则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下车引之

(3)元方入门不顾 (4)未若柳絮因风起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甲]文中用 , 等词语营造了一 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乙]文中元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是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1(1)相比   (2)拉     (3)回头看    (4) 比不上  

2、 (1)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得分点“期”“委”“去”)

 (2)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得分点“内集”“儿女”“讲论文义”)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填两个即可)

         信用和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4、(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认为元方有理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失信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怎能应一个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可以表现其胸襟宽广,有涵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③矣!予助苗长矣。”其子往视之,苗则槁④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揠(yà):拔 。②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③病:劳累。

④槁(gǎo):枯死。

1. 用“/”给下面两句话划分句内停顿。(每句划一处)

(1) 吾忘持度! (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自度其足( ) (2)至之市 ( )

(3)及反 ( ) (4)非徒无益( )

3.翻译下列句子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其子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从乙文中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其寓意是:

1(1)吾/忘持度!(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2.(1)量   (2)去 ,往 (3)同返,返回  (4)好处,益处

3.(1)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他的儿子去一看,那些禾苗都枯死了。

4.拔(揠)苗助长(1分)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甲】文选自南朝宋_______组织的一批人编写的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____________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言贤母使子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刘义庆 《世说新语》

2、①相约同行。②退休回家。

3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这句话是说贤良的母亲 能够使儿子成为贤良的人。

4、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 ) 2.留蚊于素帐中 ( ) 3. 盖一癞蛤蟆也( )

4. 鞭数十( ) 5.以土砾凸者为邱(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你认为作者小时候能够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3物外之趣

4鹤立鸡群;风声鹤唳;晴空一鹤排 云上(一个成语一句古诗也可以)

5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意思对即可)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 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2)或至不得行( )

2.翻译下面句子

(1)宾客不至,妻子不觌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

4本文主要体现了陆游 ( )

A.酷爱读书 B.喜爱建筑 C.不拘小节 D.乐观幽默

1、. (1)看(看见)  (2)能够、可以  

2、(1)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来相见。(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4. A  C、D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2.翻译下列句子。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1、 (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素:白色   (4)属:连接 

2、 (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3、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湍急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差():同,病愈。

1、请解释下面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暇更录唐宋人诗 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尝寝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辄无言而悲 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 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抄写②曾经(3)就(4)这样

2。(1)既然这样那用什么能解除你的忧愁呢?(2)从这以后,只要母亲有病,铨就拿书在母亲旁边背诵,而母亲的病也就能好些。

3。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

4。围绕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

5。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

【甲】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 介:披上战甲。 ○2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4)若无事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 ,夺而杀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 成 , 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对甲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5、在乙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

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当前人才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等到;有时;好象

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让它奔跑,刚开始好象不是很快。(3)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4) 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

3。B

4。D

5。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6。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在饮食有很大的关系,人才也是如此,要想发挥他的才能,必须给你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证。

7、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