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指交相辉映。②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③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④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 ) (2)夕日欲颓( )
(3)猿则百叫无绝( ) (4)横柯上蔽(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B.沉鳞竞跃 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 。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消散 (2)落下 (3)停止 (4)在上面
2. B
3.(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4.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5.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祭酒叱生退( ) (2)清即持所假书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3 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什么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4 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 (1)大声斥责 (2)借
2. 我因为你过于珍爱这本书,所以特意用这个办法戏弄你(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3. 虽然那书生十分爱惜书,但是书生并没有好好的钻研书,利用书,反而是将书当成了摆饰,所以景清以特别的方式“教诲”了一下书生。
4. 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
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斗折蛇行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南流数十步 ( ) ④不可名状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3.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1①像北斗七星那样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2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
4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 甚蕃______________ ⑵ 亵玩_____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1.(1)繁多(2)亲近而不庄重(3)应当
2(1)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A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河中石兽》(节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虽有嘉肴 __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 故曰:“教学相长也。”
(2)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虽有嘉肴》告诫人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真诚地教人才能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那么《河中石兽》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
________ _
1①虽有嘉肴 即使 ②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③阅十余岁 经过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通“癫”,疯狂
2(注意加点的翻译)
(1)”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或译为洪水)带走呢?
3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比如太阳光是直线照射地面的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2.翻译画线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选文 | 时 间 | 景 | 情 |
甲 文 | 月景 | 闲情 | |
乙 文 | 更定 |
1.(1)考虑、想到 (2)完全没有了 (3)尽力
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4.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略无阙处( ) 沿溯阻绝 ( )
绝巘多生怪柏( )属引凄异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1.通“缺”,中断 顺流而下 极高的山峰 接连不断
2.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两岸景物的影子。
3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
也可以这样写:清澈的泉水缓缓地流淌在山间,树木郁郁葱葱,一眼望去一片苍翠欲滴,山峰高耸入云,屹立在远方,野草茂盛,密密麻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 ( ) (2)缀行甚远 ( )
(3)其一犬坐于前( ) (4)狼亦黠矣 ( )
(5)乃舍此趋彼 ( )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1.(1)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2)紧跟(3)像狗一样(4)狡猾(5) 奔向,趋向
2.B
3.(1)屠户便跑过去靠在柴草垛下,放下担子,握着刀。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3)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4.D
5.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②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③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④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⑤。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 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注:①[僦( jiù)居] 租房。 ②[定卜] 指定居。 ③[ 牗yǒu ] 窗子。 ④[ 雕绘 ]指刻意修饰文字。 ⑤ [ 适 ] 适意。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饮少辄醉 辄:_______
(2)作亭其中 作: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佳木秀而繁阴.娄水之阴.
B.四时之景不同 闻之,欣然规往
C.自田野登朝 自.富阳至桐庐
D.盖去县三十里 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野芳发而幽香 翻译:______
(2)今公于此山日亲 翻译: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亭”,【甲】文介绍亭名的由来是“ ① ”,【乙】文提到亭名缘自“ ② ”。 【甲】文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抒发的”醉翁之意“是 ③ ,而【乙】文则通过说古道今,表达的”悠然之意“是 ④ (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1(1)就 (2)建造
2C
3.(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2)现在淀山公对这座山一天比一天喜欢。
4①太守自谓 ②(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 ③示例:欣赏山水的乐趣 ④示例:悠然闲适(或“随遇而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