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受学重问,熟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孟论学习》

1. 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 从原文中寻找归纳出至少四个成语。

3.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意思:         

(3)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4.翻译原文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仁人无敌于天下

5.原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句子是:

1、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人  儒家学派 

大思想家 教育家《论语》

       2、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一曝十寒 仁者无敌

持之以恒  举一反三

       3、辟—譬 譬如  知—智 聪明,智慧  原—源 水源

       4、(1)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2)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施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吴隐之传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①,有清操,虽儋石无储②,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③,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④,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⑤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选自《晋书》)

[注释]①介立:孤高独立。②儋(dàn)石无储:家中一无积蓄。③铨衡: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④清级:清官 。⑤班:分。

1.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冬 月 无 被 尝 浣 衣 乃 披 絮 勤 苦 同 于 贫 庶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事母孝谨 ( ) ⑵及其执丧 ( )

⑶辍餐投箸 ( ) ⑷妻自负薪 ( )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弱冠而介立 泉香而酒洌

B.以儒雅标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为之悲泣 当余之从师也

D.勤苦同于贫庶 受地于先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5.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吴隐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1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2①侍奉  ②到,等到   ③停止   ④ 背

3B

4(1)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

5善于谈论、博学多才、孤高独立、操守清廉、孝顺尊长

阅读下面的语段文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康乐,谢灵运。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

2、在《醉翁亭记》与这篇课外文言文中都有借代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请你找出来并解释。

  1.(1)夕阳将要落山,水底的鱼儿竞相跳跃。

(2)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2《醉》丝竹,用弦乐器管乐器代指音乐;伛偻提携,用人物的特征代指特定的人物;《答谢中书书》鳞,用事物身上的某一个特定的东西代指事物。

阅读《醉翁亭记》中的语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两组?

A.醉能同其乐B.溪深而鱼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至于负者歌于途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负势竞上 (《与朱元思书》)

E.颓然乎其间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答]_______和_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哪一段呼应了前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哪一句呼应了前文写四季之景时的“佳木秀而繁阴”?(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提到“乐”,与选文中所写之“乐”有何异同?(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B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树林阴翳

 3.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先忧后乐;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④。”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⑤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⑥不悉⑦恭,恭作人无长⑧物。”

注:①王恭:人名,东晋重臣;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竹席。④可以一领及我:可以拿一张给我吗? ⑤荐:草垫。⑥丈人:您。⑦悉:了解;⑧长:zhàng,多余,剩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吾本谓卿多,求耳。 故: ____ ②大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去: ____

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_______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 所以   ②  去: 离开

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俭朴清廉、(洁身自好 、不贪图名利的品德。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行 / 过不候 B. 君久不至 / 时不我

C. 相而去 / 以重任 D. 元方入门不/ 奋不

2.翻译:

①.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 _______________

②.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答: 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友人有哪些做得不对的地方?读了本文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1)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2)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3、答:友人的不对表现在:(1)不讲信用。与别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还不到;(2)不讲礼貌。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读了本文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以礼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坎,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潭中鱼百许头( )(2)不可久( )

2.翻译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约 (2)停留 

2.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4.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唯)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逾)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当》)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打猎:( ) (2) 耕:( )

2、下面是对画线句子的翻译,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A.难道不是希望我集中精力去耕作,等收获后买一条好猎狗吗?

B.莫非不是想要我买一条好猎狗去耕作,然后有所收获?

C.难道不是想要我买一条好猎狗去耕作,然后有所收获?

D.莫非不是希望我集中精力去耕作,等收获后卖一条好猎狗吗?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1、喜欢,喜爱    努力耕作       

2、A

3、告诉了人们凡事之前要思考,万物都有联系,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就会事半功倍的道理。

【甲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塞翁失马》)

【乙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树干或树桩。②泛指农具。

1.文中画线句子中应该有两处停顿,请用“/”在句中画出。

居 一 年 胡 人 大 入 塞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马无故而入胡 ( ) (2)人皆之 ( )

(3)其马胡骏马而归( ) (4)兔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塞翁和宋人看待事物有什么不同?

1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2(1)逃跑  (2)(对不幸表示)安慰;慰问  (3)带领  (4)跑

3(1) 靠近长城一带(边塞)的人,战死的人有十分之九(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2)兔子不能再得到,而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成为宋国人的笑料)。

4塞翁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知道祸福(坏事与好事)会互相转化;宋人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甲]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

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芎良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

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①行室②,奔入伏③焉。狼自苫中探爪

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④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⑤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

豕⑥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⑦缚以带。出视,则苛良胀如牛,股直不能屈,

口张不得合。遂负⑧之以归。非屠乌⑨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伏:躲藏。④顾:然而,可

是。⑤盈:满,足。 不盈:不满,不足。⑥豕(shi):猪。⑦方:才。⑧负:背。⑨

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其’一犬坐于前 ( ) ②一狼洞其中

③顾无计可以死之 ( ) ④股直不能屈 (

2.与“以吹豕之法吹之”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负之以归B.不以疾也

C.以刀劈狼首D.可以为师矣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遂 割 破 狼 爪 下 皮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一屠暮行,为狼所玉

5.与[甲]文的狼相比,你觉得[乙]文的狼缺少些什么?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

1①像狗一样  ②打洞  ③方法,办法④大腿

  2. C   

 3./割破门良爪下皮。

 4. (1)才明白前一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引诱对方。

     (2)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5 [乙]文中的狼与[甲]中相比显得缺少点儿聪明智慧。

  [甲]文中的两只狼“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而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