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岳阳楼记》中的几段文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 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D. 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2.下列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的部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
1.B
2.B
3.示例: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玉璧,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
4.以物喜,以己悲
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W.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C.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便扶向路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__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3.略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周密《观潮》)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⑴至于夏水襄陵。 ⑵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或王命急宣( )⑵虽乘奔御风( )
⑶既而渐近( ) ⑷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 有何间焉。(参与)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面积)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平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⑵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__________的特点,以“素湍”、“回清”“___________”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______、色、______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近及远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1. ⑴至于\夏水襄陵。 ⑵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⑴有时⑵飞奔的马⑶不久⑷城墙
3A
4.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⑵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5水势大 水流急 清澈 悬泉 或:飞漱 瀑布 形 声 或:势
造 酒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选自明•江盈科《江盈科集》)
【注释】①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1.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其 人 善 忘 归 而 用 水 二 斗 曲 一 两 相 参 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尔第不循我法耳 (2)及于不得酒 (3)何异于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
4.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篇短文对你的启发。
1 其 人 善 忘/归 而 用 水二 斗/曲 一 两/相 参 和 (限断三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你 (2) 等到、到了……的时候 (3) 这
3. 于是前去嘲笑酒家主人,说(店家)没有传真正的酿酒法给他。
4学习时要抓住学习的根本,注重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徒于形式。
附加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1.按要求回答: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②根据文中加点字字意组成语 老而弥笃
2.用“/”给下列文字划出停顿。 (划三处)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本段选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魏武(曹操)“老而弥笃”,魏武的诗中就有表现他这种情志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①使(让)……听到 ②欲盖弥彰 仰之弥高
2.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3.“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末句“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也可)体会结合文中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坎,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
2.翻译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约 (2)停留
2.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4.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阅读文言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受学重问,熟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孟论学习》
1. 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 从原文中寻找归纳出至少四个成语。
3.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意思:
(3)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4.翻译原文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仁人无敌于天下
5.原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句子是:
1、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人 儒家学派
大思想家 教育家《论语》
2、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一曝十寒 仁者无敌
持之以恒 举一反三
3、辟—譬 譬如 知—智 聪明,智慧 原—源 水源
4、(1)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2)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施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吴隐之传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①,有清操,虽儋石无储②,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③,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④,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⑤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选自《晋书》)
[注释]①介立:孤高独立。②儋(dàn)石无储:家中一无积蓄。③铨衡: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④清级:清官 。⑤班:分。
1.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冬 月 无 被 尝 浣 衣 乃 披 絮 勤 苦 同 于 贫 庶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事母孝谨 ( ) ⑵及其执丧 ( )
⑶辍餐投箸 ( ) ⑷妻自负薪 ( )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弱冠而介立 泉香而酒洌
B.以儒雅标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为之悲泣 当余之从师也
D.勤苦同于贫庶 受地于先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5.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吴隐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1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2①侍奉 ②到,等到 ③停止 ④ 背
3B
4(1)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
5善于谈论、博学多才、孤高独立、操守清廉、孝顺尊长
阅读下面的语段文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康乐,谢灵运。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
2、在《醉翁亭记》与这篇课外文言文中都有借代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请你找出来并解释。
1.(1)夕阳将要落山,水底的鱼儿竞相跳跃。
(2)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2《醉》丝竹,用弦乐器管乐器代指音乐;伛偻提携,用人物的特征代指特定的人物;《答谢中书书》鳞,用事物身上的某一个特定的东西代指事物。
阅读《醉翁亭记》中的语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两组?
A.醉能同其乐B.溪深而鱼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至于负者歌于途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负势竞上 (《与朱元思书》)
E.颓然乎其间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答]_______和_________
2.选文第二段哪一段呼应了前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哪一句呼应了前文写四季之景时的“佳木秀而繁阴”?(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提到“乐”,与选文中所写之“乐”有何异同?(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B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树林阴翳
3.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先忧后乐;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