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苦于……) B.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C.仆闻之 (听说) D.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陈寿《隆中对》)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段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例子证明了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B.乙段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C.甲段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乙段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 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D.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相近。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可以免于患乎?
1.A
2.D
3.C
4.(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 ( )
A.百废具兴B.越明年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去国怀乡
3.作者写“迁客骚人……得无异乎”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 A
3.为了引出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从而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4.这种思想在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今天,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启迪人们忧国忧民,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①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为坛而盟
D.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吾闻二世少子也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 ( )
A.便要还家B.欲穷其林C.渔人甚异之D.处处志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A
3.示例1: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4.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__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的片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B.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马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或异二者之为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下列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D.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退”指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间上突出了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4.“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或:不在朝廷做官)。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
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皆生寒树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潭记》)
B. 猛浪若奔 乃丹书帛日“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C. 互相轩邈 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D.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B
3.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4.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自然都变得了无趣无味了。另外,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阅读《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B.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C. 计利而忘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D. 治水之法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泥/于掌故B.非咨/询不穷其致
C.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D.如/好逸而恶劳
3.谈谈你对海瑞这个人物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
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D
3.海瑞治水躬亲,清正廉洁。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几段文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 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D. 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2.下列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的部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
1.B
2.B
3.示例: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玉璧,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
4.以物喜,以己悲
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W.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C.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便扶向路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__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3.略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周密《观潮》)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⑴至于夏水襄陵。 ⑵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或王命急宣( )⑵虽乘奔御风( )
⑶既而渐近( ) ⑷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 有何间焉。(参与)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面积)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平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⑵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__________的特点,以“素湍”、“回清”“___________”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______、色、______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近及远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1. ⑴至于\夏水襄陵。 ⑵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⑴有时⑵飞奔的马⑶不久⑷城墙
3A
4.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⑵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5水势大 水流急 清澈 悬泉 或:飞漱 瀑布 形 声 或:势
造 酒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选自明•江盈科《江盈科集》)
【注释】①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1.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其 人 善 忘 归 而 用 水 二 斗 曲 一 两 相 参 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尔第不循我法耳 (2)及于不得酒 (3)何异于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
4.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篇短文对你的启发。
1 其 人 善 忘/归 而 用 水二 斗/曲 一 两/相 参 和 (限断三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你 (2) 等到、到了……的时候 (3) 这
3. 于是前去嘲笑酒家主人,说(店家)没有传真正的酿酒法给他。
4学习时要抓住学习的根本,注重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徒于形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