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舍生而取义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并怡然自乐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①不必为己 ②二虫尽为所吞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甲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一切井井有条、和谐有序、安定平静。

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子奇治县》,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决之:决断政事。③廪:仓库中的粮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思)B.委而去之(离开)

C.追者反曰(通“返”,返回)。 D.遂败魏师(军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夫环而攻之 夫以老者之智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 铸库兵以作耕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乃起兵击之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子奇采取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等措施使“阿县大治”

D.[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1.B(委:放弃。去:离开。)

2.A(都是句首发语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3.B(【甲】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说反了。)

4. ①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②追赶的人返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

5.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 虎 丘 之 剑 池 不 流 天 竺之 石 桥 下 无 泉 麓 山 之 力 不 副 天 奇 灵 鹫 拥 前 山 不 可 视 远 峡 山 亦 少 平 地 泉 出 山 无 所 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题峡山寺》)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离开)B.至若春和景明(美景)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出名,著名)D.去其所阙 (通“缺”,指缺点)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不以物喜 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

C.而未言其所不足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D.有其故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2)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1.B(日光)

2.C

3.C

4.(1)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我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

5. 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苦于……) B.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C.仆闻之 (听说) D.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陈寿《隆中对》)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段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例子证明了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B.乙段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C.甲段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乙段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 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D.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相近。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可以免于患乎?

1.A

2.D

3.C

4.(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 ( )

A.百废具兴B.越明年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去国怀乡

3.作者写“迁客骚人……得无异乎”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 A

  3.为了引出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从而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4.这种思想在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今天,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启迪人们忧国忧民,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①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为坛而盟

D.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吾闻二世少子也

2.下面哪一句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 ( )

A.便要还家B.欲穷其林C.渔人甚异之D.处处志之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A

  3.示例1: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4.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__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通的。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的片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B.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马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或异二者之为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下列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D.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退”指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间上突出了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4.“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或:不在朝廷做官)。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

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皆生寒树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潭记》)

B. 猛浪若奔 乃丹书帛日“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C. 互相轩邈 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D. 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B

3.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4.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自然都变得了无趣无味了。另外,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阅读《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B.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C. 计利而忘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D. 治水之法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泥/于掌故B.非咨/询不穷其致

C.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D.如/好逸而恶劳

3.谈谈你对海瑞这个人物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

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D

3.海瑞治水躬亲,清正廉洁。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几段文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 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D. 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2.下列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的部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

1.B

2.B

3.示例: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玉璧,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

4.以物喜,以己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