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问女何所 忆:回忆

B.东买骏马 市:集市

C.昨夜见军 帖:文告

D.对镜花黄 帖:通“贴”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将士们打了多年的仗,经历过多次战争,有的阵亡,有的回来了。)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C.可汗大点兵。(译文: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D.军书十二卷。(译文:征兵的名册有十二卷之多。)

3.下列与课文有关的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表现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

B.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C.木兰不愿留在朝廷做官,说明她对功名利禄并不热衷。

D.本诗叙述有详有略,对木兰在战斗过程中的描写属于详写。

1.A

2.D

3.D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处在道路中间

B.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C.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2.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蒙辞以军中多务。

A.吕蒙因为军中事务繁忙而告辞。

B.吕蒙借军中事务多而推托。

C.吕蒙因为军中任务很多而拒绝。

D.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了。

3.文段中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今天已经演变成了 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在今天的意思是

1.A

2.B

3.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看待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曰:“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乙)宾客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而窃听。炊忘著,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著:放置。②箅(bì):煮食物用的竹屉子,使米不漏掉。③釜:锅。④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滤出蒸熟。⑤糜:粥。⑥识:记住。⑦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元方入门不 顾:

(2)宾客陈太丘宿 诣:

(3)俱而窃听 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俱委窃听 相委

B.尊君在 炊何

C.仿佛志 下车引

D.去后俱窃听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4.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叙述简要概括元方的形象。

5.甲、乙两文在人物表现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1.(1)回头看。(2)到。(3)丢下,舍弃。

2.A

3.(1)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2)既然这样,只喝粥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干饭呢?

4.元方是一个知书识礼、聪敏好学、言辞犀利的孩子

5.都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都是由小事入手来表现人物。

文言文阅读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膜拜,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 ②齐己:唐朝和尚,善诗。 ③谒焉:拜见他。 ④矍然:惊讶的样子。 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 ⑦士林:读书人之中。

1下列语句中“之”意思字与【乙】文“一字之师”中“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凝之妻 B.其此之谓乎 C. 反击之力 D.下车引之

2.填空

【甲】文中描述了一个温馨的学习场景。谢安与他的子侄们在家中“讲论文义”,正赶上“雪骤”,于是他欣然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子侄们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 ”;另一个是谢道韫把“白雪纷纷”比作“ ”,她的杰出表现,被后世赞为“ ”(A.咏雪之才 B.咏絮之才 C.咏诗之才)。【乙】文中齐己拜谒郑谷讨论诗文。郑谷只改一字,便使齐己的诗意境更加完美,成为齐己的“一字师”。古人强调,只要身边有可学之人,就应有虚心求教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 ,

3. 【甲】【乙】两文记述的都是文人在赏雪时题诗的故事,但诗中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你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1.C

2第一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拟  第二空:柳絮因风起第三空:B  第四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答案示例: 【甲】文诗句主要从雪花飘洒的情形来描写。【乙】文诗句主要写雪中梅花绽放的情形。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节选自《论语》)

【乙】人有从学者,遇①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注释:①遇: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著名学者。 ②渴:急切,迫切。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当以三余 以:

(4)冬者岁之余 岁: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语句。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2)其义自见 翻译:

3.两段文字中都有对学习方法的论述,请从两段文字中各选择一种,结合生活实际,说

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1.答案:(1)通“悦”,愉快 (2)疑惑  (3)用   (4)年

2.答案:(1)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2)书的意义自然显现。

3.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

顾亭林①居家恒服布衣, 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

②焉能五易其稿耶?

2.根据短文概括顾炎武的优秀品质。

1①顾亭林在家时常穿着粗布衣服。  ②怎么能多次修改呢?

译文:顾亭林在家时常穿着粗布衣服,周身没有半点丝绸。当时他写《音学五书》时,《诗本音》第二卷屡次被老鼠咬坏,(他就)多次抄录 ,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有人劝他修整房屋除去老鼠这类东西,顾亭林说:“老鼠咬我的稿子,其实是勉励我呢,要不然放的好好的文章,怎么能多次修改呢?

2.艰苦朴素;勤奋治学和持之以恒的品格;豁达淡定的气度。

阅读《梵天寺木塔》选段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贻以金钗B.人皆伏其精练

C.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D.以土砾凸者为邱《幼时记趣》

2.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1A       

2.从侧面写出了喻皓技艺的高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加点字词。

(1)虽有嘉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教学相长也 (4)教然后知困

2.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处朗读节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即时   因此  增长    不通、理解不了

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强不息。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饿其体肤。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11)选拔 (2)这  (3)通“横”,堵塞  (4)指在国外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2.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 C  

2.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