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

(2)我之死,有子存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命夸娥氏二子二山。

2.文中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 ,他的根据是:

3.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4.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5.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6.文中画线句子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1.(1)通   (2)即使   (3)穷尽   (4)背(平时注意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2.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便比较容易回答。)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从愚公的回答中很容易找出答案。)

4.河曲智叟亡以应(仔细阅读选段,可知“河曲智叟亡以应”表明了智叟被愚公驳斥得哑口无言。)

5.B(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静止地看问题和发展地看问题的矛盾。)

6.愚公懂得人力是无穷的,自然是可以被改造的,只要坚持不懈,人定胜天。(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信人定胜天。回答意近即可。)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非君人者之言也( ) (2)之,以为寡人戒。( )

2. 翻译句子。

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

3. 简要分析师旷的性格特征

1. (1)这  (2)放了

2. 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

3.他敢于“犯君”,说明他正直、忠诚、刚烈,敢作敢为、不畏权势。因自己是盲人,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表明他还是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蚤:同“早”。 ③恸:哀痛之至。④迁:转移。⑤贰:重复。⑥亡:同“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发白( ) (2)门人亲( )

2. 相传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眼中,颜回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读罢此文,你认为颜回的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 (1)全,全部   (2)更加

  2.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奴,不贰过。(可用自己话回答)

  3. 做一个有学问,知书达理的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本文的作者是 代的哲学家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可爱者甚( ) (2)不可玩焉( )

(3)亭亭净( ) (4)宜乎矣( )

3. 文中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写起,有何作用?

4. 白居易《买花》诗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人中赋。”可见唐人对牡丹的追慕之深。而本文作者独爱莲,文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有何言外之意?

5.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影响,孟子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 北宋,周敦颐

2.(1)多    (2)轻慢    (3)立    (4)多  

3. 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写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张本。

4. 作者运用感叹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葆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 从“人可以受到环境影响”和“自觉抵制其影响”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澄子亡缁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途。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舍:放开。 ②纺缁:有里子的黑色夹衣。 ③禅缁:没有里子的黑色单衣。

1.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见妇人缁衣( ) ②缁衣( )

2. 根据澄子的言行可知缁衣是妇人的,澄子为什么还是让妇人把缁衣给自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 澄子以处处为妇人着想的表象,掩盖其荒谬的思维逻辑。仔细揣摩故事,写出你对澄子的评价。

1 ①穿     ②丢失 

2. 澄子丢的是黑夹衣,妇人穿的是黑单衣,他认为用黑单衣抵黑夹衣,妇人占了便宜的。

3. 澄子是一个善于狡辩,强词夺理的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寔(shí),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选自《资治通鉴》)

1.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恶”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穷山恶水B.既怀耻恶C.穷凶极恶D.深恶痛绝

2.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2)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

翻译:

3.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进一步阐释了“义”的含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谈一谈你对“义”的理解。

答:

1.D

2.(1)按照这种办法,那么可以用来保全生命,可是有人却不用。

(2)年少时拜陈寔为师学习,因为品行高尚著称。

3.义,就是本心,有羞耻之心,有正义感,它比生命更可贵。义可以使人改正错误,普通人也可以不丧失,坚持下去就是圣人,并因此影响社会风气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有妇人惊欠伸 觉:睡醒 B.几欲先 走:步行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宾客意舒 少:稍微

2.下面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C.口技人\坐\屏障中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段先从正面描写声音由远及近、从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单声到混声的变化,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写听众的反应,主要是描绘他们的表情和动作,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C.文段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多种声音的交响,语气急促,突出了高潮到来的气势。

D.文段选自清代人张潮所写的《口技》,《口技》是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中的一篇。

1.B

2.B

3.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军中多务(用) B.更刮目相待(就)

C.蒙始就学(于是,就) D.结友别(而且)

2.下列成语既不出自本文,又与本文无关的一个是( )

A.吴下阿蒙 B.鞠躬尽瘁

C.刮目相待 D.开卷有益

3.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可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对别人的进步应给以肯定。

B.我们没有必要成为全才,但要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这是有好处的。

C.鲁肃对吕蒙的进步表示惊异,这从正面说明了吕蒙的进步之大。

D.从文段可知,我们不能找种种借口不学习,只要想努力,肯定会有收获的。

1.D

2.B

3.C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①志:意念,心情。②峨峨:山高耸的样子。③洋洋:盛大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所 念:

(2)乃琴而鼓之 援: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1)想  (2)取,拿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和“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有麦场 顾:顾及,顾虑 B.有剩骨 止:通“只”

C.屠自后断其 股:大腿 D.一狼其中 洞:动词,打洞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两狼并驱如故。

A.复投,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久,目似瞑,意暇甚。

C.无丝竹乱耳。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3.对“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B.路上有两只狼,紧紧在后面跟着。

C.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

D.路上遇到两只狼,跟随着走了很远。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记述的故事。

D.清朝的蒲松龄,号柳泉居士,唐朝的李白,号青莲居士,唐朝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1.A

2.C

3.A

4.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