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虽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长( )(4)教然后知困( )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5、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1、即使 因此 促进 不通 ,理解不了
2、(1)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2)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虽有佳肴-------不知其善也
5、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 山门圮于河( ) ⑵ 棹数小舟( )
⑶ 如其言( ) ⑷ 不亦颠乎(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略
2.⑴ ⑵ ⑶ ⑷
3.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言之成理即可)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D.其/此之谓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能学习一半。两者意思完全相同。
B.作者先以美味佳肴作比喻,然后引出真正要说的“学”的问题,这种写法,形象感知在先,抽象论理在后,使读者容易感知,从而将道理论说得明白易懂。
C.“教学相长”“学学半”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D.文章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略
2.B
3.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A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选自《梵天寺木塔》)
【乙】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________ (2)人皆服其精练________
(3)人怪而问之________ (4)世传浩惟一女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甲、乙两段文字中划线语句,通过喻皓的语言探究其“为人”,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请分别将你的探究所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上述文章之后,有同学建议杭州文物部门为喻皓建一座纪念馆。请你为喻皓撰写一段介绍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暗中 (2)同“服”佩服 (3)感到奇怪 (4)仅,只有
2.(1)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2)塔刚建成的时候,望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
3(1)喻皓对于木结构的特点和受力情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他没有亲临现场,但依然能准确地指明问题的关键,说明他的实践经验是很丰富的。
(2)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答到大意即可)
4.示例:喻皓,浙东人,北宋初建筑家,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建造木塔。晚年所著《木经》,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辛劳一生为我国木制建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为自己树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沿溯阻绝 ( )
③是日,天宇晴霁 ( ) ④四顾无纤翳( )
⑵下列句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D.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
3翻译句子。
⑴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①即使 ②断 ③这 ④看 ⑵A
2.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
3.⑴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⑵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4.[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1)去后乃至 (2)相委而去
(3)尊君在不 (4)入门不顾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2分)
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3分)
1.(1)才 (2)丢下、舍弃
(3)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4)回头看
2.(1)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3. 信用和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4. 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1. 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以下成语任写3个: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
直躬救父
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①之上②,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
【注释】①谒:告发。 ②上:君主,这里指荆王。
1.解释加点词
⑴其父窃羊而谒之上: ( ) ⑵不亦信乎:( ) ⑶乃不诛也:( )
2.选择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其父窃羊而谒之上 其此之谓乎
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乃不诛也
C.上执而将诛之 友人惭,下车引之
D.父诛而代之 学而不思则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
4.根据故事内容,评价直躬这一人物。
1、窃:偷 信:诚实 乃:于是,就
2、C
3.父亲要被处死而我代他受刑,不也是孝顺吗?
4.直躬是一个正直无私,诚实无欺,孝顺,聪明机智的人。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⑵山门圮于河( ) ⑶不亦颠乎( )⑷但知其一( )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⑴靠近⑵倒塌⑶通“癫”,疯狂⑷只
2.D
3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4.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盲子失坠
有盲子过涸桥上,失坠,两手攀楯(shǔn,栏杆),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分:料想,考虑) B. 第放下 (第:只要)
C. 乃自哂曰 (哂:微笑) D. 蚤知是实地 (蚤:跳蚤)
2.请将文中句子“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请简要谈谈这则小故事给你的启示。
1. D
2.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了这么久呢。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相信别人善意的建议,否则会自讨苦吃。或: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吓倒。或:要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