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注释:(1)讴:无乐器伴奏唱歌。(2)于:向。(3)穷:(学)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5)止:挽留,劝阻。(6)郊衢:城外大道旁。(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解释加点字
(1)人不知而不愠 (2)薛谭乃谢求反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3.A.语段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章与B.语段《薛谭学讴》各讲了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4薛谭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是什么?他的优点恰好印证了上文A.语段《论语》所选章节中的哪一章?
1.(1)生气,发怒。(2)才。
2(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当老师了。
(2)秦青没有挽留他,在郊外的大道旁给他践行。
3学习要珍惜时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虚心学习。
4知错能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既已纳其自托 (2)遂携拯如初
(3)共园中锄菜 (4)又尝同席读书
2 、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宁读如故 B. 歆辄难之
温故而知新 华捉而掷去之
C.华捉而掷去之 D. 有乘轩冕过门者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 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4、甲文中的华歆是怎样的一个人?乙文所写的华歆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简要谈谈看法。
1 代词 (1)他的 (2)救助 (3)一起 (4)曾经
2A
3 世人凭借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好坏 管宁将席子分成两半,与华歆分开来坐,对他说“您不是我的朋友了。”
4甲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乙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见财动心、贪恋富贵的人 ;人的性格具有多样性,看人要一分为二,分清主次。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1.膏,肥沃。2.靧(huì),洗脸。3.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4.泉,用泉水煮。
5.茗,煮茶。6.罍(léi),端着酒杯。7.蹇(jiǎn),骑驴。8.堕(huī)事:耽误公事。9.恶(wū)能:怎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则素湍绿潭( ) (2)悉为两段( )
(3)便实钉之( ) (4)未百步辄返( )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其虫旧曾有之 B. 风力虽尚劲 虽乘奔御风
C.而此地适与余近 思而不学则殆D.夫不能以游堕事 岁以大穰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4.选文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就
2 D
3(我这)才知道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4.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写法,体现了作者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①,民颇病涉②。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③,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蒢④、刍稿⑤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藤中,候干,则以水车汰⑥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陆途:陆路,地面上的道路。②病涉:文中指苦于涉水行走。③泽国:文中指低洼积水之地。④蘧蒢(qú chú):古代指用竹子或芦苇编织而成的席子,文中指芦席之类。⑤刍(chú)稿:文中指草把子。⑥汰(quán):本指河水下落,这里是“抽干水”、“把水排掉”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人皆伏其精练 ( ) (2)便实钉之 ( )
(3)但苏州皆泽国 ( ) (4)相去三尺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蘧蒢、刍稿为墙 以通南北之水
B.墙间六丈皆土 皆浅水
C.久欲为长堤 方为秋田之害
D.又为一墙,亦如此 匠师如其言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3)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4.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描述了巧修苏昆长堤之事,读了选文后,你们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1.同“伏”,佩服;用钉子钉;只,只是;距离
2. B
3.(1)(2)略
(3)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这条长堤)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4. 要因地制宜,做事不要很死板,要根据事情本身的特点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节奏。(划主要部分,只划一处)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2. 解释下列括号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 )
3. 翻译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概括回答。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1、知 困 /然后 能 自 强 也;
2(1)甘美 (2)达到极点 。
3、略。
4、教学相长;
5、(1)学习要能联系实际;(2)教(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锻炼、得到提升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虽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长( )(4)教然后知困( )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5、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1、即使 因此 促进 不通 ,理解不了
2、(1)即使有最精妙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2)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虽有佳肴-------不知其善也
5、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 山门圮于河( ) ⑵ 棹数小舟( )
⑶ 如其言( ) ⑷ 不亦颠乎(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略
2.⑴ ⑵ ⑶ ⑷
3.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言之成理即可)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D.其/此之谓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能学习一半。两者意思完全相同。
B.作者先以美味佳肴作比喻,然后引出真正要说的“学”的问题,这种写法,形象感知在先,抽象论理在后,使读者容易感知,从而将道理论说得明白易懂。
C.“教学相长”“学学半”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D.文章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略
2.B
3.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A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选自《梵天寺木塔》)
【乙】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________ (2)人皆服其精练________
(3)人怪而问之________ (4)世传浩惟一女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甲、乙两段文字中划线语句,通过喻皓的语言探究其“为人”,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请分别将你的探究所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上述文章之后,有同学建议杭州文物部门为喻皓建一座纪念馆。请你为喻皓撰写一段介绍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暗中 (2)同“服”佩服 (3)感到奇怪 (4)仅,只有
2.(1)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2)塔刚建成的时候,望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
3(1)喻皓对于木结构的特点和受力情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他没有亲临现场,但依然能准确地指明问题的关键,说明他的实践经验是很丰富的。
(2)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答到大意即可)
4.示例:喻皓,浙东人,北宋初建筑家,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建造木塔。晚年所著《木经》,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辛劳一生为我国木制建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为自己树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