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 醉翁之意不在酒( )
(3) 野芳发而幽香( ) (4) 山肴野蔌(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有趣。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1(1) 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2) 情趣 (3) 开放 (4) 菜蔬的总称
2(1) 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D
4.略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则》)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温故而知新 新:
B.学而不思则罔 罔:
C.及鲁肃过寻阳 过:
D.但当涉猎 涉猎:
2.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
1.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过:到 涉猎:粗略地阅读。
2.(示例):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3.(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你现在掌权管事,不能不学习呀!
4.(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④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
(元结《右溪①记》)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②合:汇入。③敧:倾斜。嵌:张开。④置州:设置州县。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皆若空游无所依 ( )
(3)南流数十步 ( ) (4)两岸悉皆怪石 ( )
2、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 为之怅然
C. 遂命之曰 “ 右溪 ” D. 如鸣佩环,心乐之
3、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甲] [乙]所选文段中作者赏景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1(1)大约(2)在空中(3)向南(4)都,全
2. A
3.(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寡人自讨没趣了。
(3)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4.甲文:愉悦的心情,乙:文惆怅的心情。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
(3)下车引之( ) (4)入门不顾 ( )
2、翻译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日中不至
4、“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1、约定 丢下、舍弃 拉 回头看
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独自先走了。当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
你和我父亲约定时间是中午,中午了你不到达,就是没有信用
3、(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日中/不至
4、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5、聪明、机智的孩子。(明理,有礼,有信)
第二问两个角度评论都可以,要点:不可得理不饶人或不可求全责备,言之有理即可。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B.沉鳞/竞跃
C.盖竹/柏影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而从者(随从)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乃记之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D.以其境过清(所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 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5.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1 C
2 D
3 A
4(1)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很清澈。
(2)潭水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而没有依附。
5、写了鱼和水。本段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无处藏身,好像在空中一样,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在水中嬉戏,一动一静,写出了鱼活泼可爱的特点。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鲁 有 执 长 竿 入 城 门 者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执竿入城( )
(2)不可入( )
(3)但见事多矣( )
(4)遂依而截之(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竖执之。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1)握,持 (2)进入 (3)只,只是 (4)于是,就
3.(1)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以为顺流下矣( )
(3)棹数小舟( ) (4)湮于沙上( )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1.(1)一起 (2)认为 (3)划船 (4)埋没
2.(1)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滚动。这样不停地滚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流向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示例: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子•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④。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g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⑴河伯始旋其面目⑵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⑴望洋向若叹曰⑵若知具茨之山乎
C.⑴河伯欣然自喜⑵曰:“然”
D.⑴于是焉⑵是进亦忧,退亦忧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4.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D
2.(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忏么不同呢?
3.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4.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虑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2分)
2、解释加点的字。(2分)蹴尔而与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3、翻译下列句子。(2分)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2分)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2分)
A. 乡为生死而不受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故患有所不辟也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2分)
1、 《孟子》 性本善
26、 踢 祸患
|
2优厚的俸禄
3如果不符合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4、D
5、B
6、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和熊掌做比,进行类比推理,由此即彼,由浅入深,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词语。
⑴猛浪若奔 ⑵互相轩邈 ⑶窥谷忘反 ⑷晓雾将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
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 ”即可看出。
1.⑴奔马 ⑵比高远 ⑶ 同“返”,返回 ⑷消散
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颓”、“沉鳞”)
(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从”、“东西”)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山水自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