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篇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人名),“子云亭”中“子云”指的是西汉文学家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苔痕阶绿,草色帘青。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刘禹锡  杨(扬)雄 

2.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绿色。

3、D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注释】①倜傥:洒脱,不拘束。 ②游国学: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③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④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⑤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①亦未书于汝 假: ②清求而不 与: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以书还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者多助,失道寡助》)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 同 舍 生 有 秘 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5)从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 )①借 ②给

(2)B

(3)时/ 同 舍 生 / 有 秘 书

(4)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5)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阅读《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耕。隶
②日仲永环于邑人,不使学。扳
2.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天资过人的方仲永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

4.认为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简单说说理由。

1. lì 属于 ②pān通“攀”牵、引 yè 拜访

2.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 同意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

醉翁亭记(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 醉翁之不在酒( )

(3) 野芳而幽香( ) (4) 山肴野(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有趣。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1(1) 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2) 情趣    (3) 开放    (4) 菜蔬的总称

2(1) 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D

4.略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则》)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温故而知  新:

B.学而不思则 罔:

C.及鲁肃寻阳 过:

D.但当涉猎 涉猎:

2.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

1.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过:到   涉猎:粗略地阅读。

2.(示例):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3.(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你现在掌权管事,不能不学习呀!

4.(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④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

(元结《右溪①记》)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②合:汇入。③敧:倾斜。嵌:张开。④置州:设置州县。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 (2)皆若游无所依 ( )

(3)流数十步 ( ) (4)两岸皆怪石 ( )

2、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都邑胜境,静者之林亭 B. 为怅然

C. 遂命曰 “ 右溪 ” D. 如鸣佩环,心乐

3、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甲] [乙]所选文段中作者赏景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1(1)大约(2)在空中(3)向南(4)都,全

2. A

3.(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寡人自讨没趣了。

(3)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4.甲文:愉悦的心情,乙:文惆怅的心情。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

(3)下车引之( ) (4)入门不 ( )

2、翻译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日中不至

4、“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5、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1、约定  丢下、舍弃   拉  回头看

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独自先走了。当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

你和我父亲约定时间是中午,中午了你不到达,就是没有信用

3、(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日中/不至

4、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5、聪明、机智的孩子。(明理,有礼,有信)

第二问两个角度评论都可以,要点:不可得理不饶人或不可求全责备,言之有理即可。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B.沉鳞/竞跃

C.盖竹/柏影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而者(随从)B.斗折行(像蛇一样)

C.乃记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D.其境过清(所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 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5.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答:

1 C

 2 D 

3  A

4(1)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很清澈。

(2)潭水中的鱼大概有一百多头,都好像在空中游动而没有依附。

5、写了鱼和水。本段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无处藏身,好像在空中一样,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在水中嬉戏,一动一静,写出了鱼活泼可爱的特点。

执竿入城

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鲁 有 执 长 竿 入 城 门 者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竿入城( )

(2)不可( )

(3)见事多矣( )

(4)依而截之(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竖执之。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1)握,持  (2)进入  (3)只,只是  (4)于是,就

3.(1)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沉焉( ) (2)以为顺流下矣( )

(3)数小舟( ) (4)于沙上( )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1.(1)一起  (2)认为  (3)划船  (4)埋没

2.(1)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滚动。这样不停地滚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流向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示例: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