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节选)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在下面的“词语积累卡” ①、②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内容。
词语 | 例句 | 解释 | | 例句 | 解释 |
许 | 高可二黍许 | ① | 杂然相许 | 赞成 赞同 |
曳屋许许声 | 拟声词 | 先生何许人也 | ② |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答应 | | |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 徐喷以烟B.石青糁之 公将鼓之
C.启窗而观 出淤泥而不染D.若听茶声然 吴广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如果这件艺术品准备在博物馆展览,你会怎样介绍它?下面的文字是有关“核舟”的解说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①③需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件“核舟”,堪称微雕艺术的高峰之作,为明代王叔远所做。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① ”。 王叔远“因势象形”刻核舟,舟上五人,不但须眉毕见,而且“各具情态” 。另外,凸显篛蓬,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34个字,“勾画了了”。清代魏学洢曾用细致的笔墨,用 ② 顺序说明此舟,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的“ ③ ”。现在就让我们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①“ ” ② ③“ ”
1. 上下 ;处所、地方
2. A
3。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4.①大苏泛赤壁 ②空间顺序 ③ 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中山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1根据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猫/善扑鼠及鸡 B.猫善/扑鼠及鸡
C.猫善扑/鼠及鸡 D.猫善扑鼠/及鸡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译:
4.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1.A
2.(1)忧虑 (2)走
(3)这件事 (4)担忧
3. (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4.C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含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课文开篇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设计有何好处?
4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请结合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答案】①祸患、灾难;②做,干
2【答案】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
3答案】使所要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具体,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铺垫。
4【答案】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正确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三里之城 之: (2)委而去之 去:
(3)亲戚畔之 畔: (4)多助之至 至:
2.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
(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翻译:
3.文中的那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4.请用两个字回答,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1.【答案】(1)之:的 (2)去:离开 (3)畔:通“叛” (4)至:到了极点
2.【答案】(1)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2)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3.【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遗憾、后悔
C.知而不争 争:争取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例证法和排比句,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必先经艰苦的磨炼,即所谓“生于忧患”。
B.在文中,孟子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既有事实根据,又有理论说明,这样所得出来的论点就更使人信服。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有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在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这样的)国家常常(往往)会灭亡。
4.【答案】能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个人还 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⑭ 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寻卒去( )
2.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都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历颇深,也很天真可爱。
4.结合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观点。联系实际谈一下你的体会。
1(1)苦于 (2)通 (3)通“慧”,聪明。(4)不久(每小题0.5分) 12.
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C
4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田子为相
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④。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 ②归休:休假回家。 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④馆:房舍,这里指"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 田子愧惭,走出( ) ⑵ 说其义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为相三年,不食乎?
3阅读全文,你认为田母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
1、⑴ 跑 ⑵ 通“悦”,高兴
2、担任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吗?(关键词:为、食)
3、深明大义、无私无畏、教子有方。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篇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人名),“子云亭”中“子云”指的是西汉文学家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刘禹锡 杨(扬)雄
2.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绿色。
3、D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③。时同舍生有秘书④,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⑤。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注释】①倜傥:洒脱,不拘束。 ②游国学: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③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④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⑤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①亦未假书于汝 假: ②清求而不与 与: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即以书还生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者多助,失道寡助》)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 同 舍 生 有 秘 书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5)从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 )①借 ②给
(2)B
(3)时/ 同 舍 生 / 有 秘 书
(4)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5)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阅读《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扳 谒
2.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天资过人的方仲永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
4.认为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简单说说理由。
1. lì 属于 ②pān通“攀”牵、引 yè 拜访
2.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 同意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