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迭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俟其欣悦( ) (2)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缔绣( ) (4)腰白玉之环(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以下四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B.文章第①段中,写老师的严厉不仅可以表现作者求师的艰难,还可以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文章从三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成年后求学求师的艰难,可依次概括为:抄书之难,旅途之艰和生活之苦。
D.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意在现身说法,鼓励马生勤奋学习,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1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搴不若人也。”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17a125c7f36eb8.jpg]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节奏
宁 可 以 急 相 弃 邪?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歆辄难之(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
3、翻译句子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4、华歆、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怎么评价他们的优劣?
1、一 儿 登 瓮/ 足 跌 没 水 中
2、回来 院落
3、(司马光)从此不肯放下书,(读书)读到不觉得饥渴冷热。
4、领悟能力强,喜好读书,聪明机智。
文言文阅读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夸父与日逐走( ) ②饮于河、渭( )
③天柱折,地维绝。( ) ④故水潦尘埃归焉。(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②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故日月星辰移焉 众妙毕备
C.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以为妙绝
4.对夸父最终“弃其杖,化为邓林。”你是如何理解的?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怒”字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1、①竟跑 ②、黄河 ③、绳子 ④、积水
2、①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②(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3、B
4、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原因:“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表现出共工性格的暴躁刚烈、偏激任性,做事不计后果。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填空
(1)【乙】文中“以激怒其众”一句中的“以”相当于“来”,《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一句中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甲】文中“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的意思是: 。
(2)《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一句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甲】文中“固国不以山谿之险”一句中的“固”是“巩固”的意思,【乙】文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中的“固”的意思是: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3.下面是对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简单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第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他三空用原文回答,)
陈胜领导的起义得到了众人的拥护,【乙】文中徒属对陈胜做出了“ ① ”的承诺,受苦大众也以“ ② ”的行动支持陈胜。起义的队伍迅速 ③ ,起义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而秦朝的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这正如【甲】文所说:“ ④ 。” |
① ; ② ;③ ;④ 。
1.(1)凭借、依靠 (2)本来
2. (1) 拥护的人少到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走,使尉恼怒。
3.①敬受命 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③发展壮大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片断,完成小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甲段写道:“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其原因是什么?而此时的孔乙己却还是来酒店喝酒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答】
2.文章分析家们说,范进中举后,众邻居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请仔细研读乙段中画线句,说说众邻居此时的阿谀奉承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3.选文描写人物形象生动,请结合语境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作用。
(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塑造人物,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试分别说说其作用。
【甲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因为天气冷了,一般顾客不来喝酒了;②说明孔乙己嗜酒成性。
2.①劝老太太不要心慌;②派人跟定了范进;③交代众人拿鸡蛋酒米招待报录的人。
3.①通过外貌与动作描写,表现出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的孔乙己的悲惨之状,表达了小伙计(作者)对他的同情。②通过外貌与动作描写,描写了范进喜极发疯跌到时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讽刺之情。
4.甲段:对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喝酒时的惨状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掌柜等人对他的取笑和小伙计对他的同情是侧面烘托。乙段:对范进喜极发疯的丑态是正面描写,对众人对此的反应与阿谀奉承是侧面烘托.
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知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无论魏晋: ②便要还家:
2、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内:
发现桃花源→ →
4.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1. ① 更不用说 ② 通“邀”,邀请
2、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4.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__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填空。
(1)《曹刿论战》 “小大之狱”一句中的“之”相当于“的”,《出师表》“悉以咨之”一句中的“之”是“代词,他们”的意思,文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中“之”的意思是: 。
(2)《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中的“道”是“学说、主张”的意思,《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一句中的“道”是“道德、道义”的意思,文中“得道者多助”中 “道”的意思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
3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 ① 和 ② 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 ③,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 ④ 。全文紧紧围绕 “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请依据理解依次填写各空:① ② ③ ④
1.(1)的 (2)道德、道义
2.(1)帮助(拥护)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①攻城 ②守城 ③治国 ④得道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本文作者是是北魏地理学家 ,他撰写的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第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从全文看,第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1.郦道元 《水经注》
2.C
3.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文言文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核舟记(节选)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在下面的“词语积累卡” ①、②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内容。
词语 | 例句 | 解释 |
| 例句 | 解释 |
许 | 高可二黍许 | ① | 杂然相许 | 赞成 赞同 | |
曳屋许许声 | 拟声词 | 先生何许人也 | ② | ||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答应 |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 徐喷以烟B.石青糁之 公将鼓之
C.启窗而观 出淤泥而不染D.若听茶声然 吴广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如果这件艺术品准备在博物馆展览,你会怎样介绍它?下面的文字是有关“核舟”的解说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①③需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件“核舟”,堪称微雕艺术的高峰之作,为明代王叔远所做。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① ”。 王叔远“因势象形”刻核舟,舟上五人,不但须眉毕见,而且“各具情态” 。另外,凸显篛蓬,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34个字,“勾画了了”。清代魏学洢曾用细致的笔墨,用 ② 顺序说明此舟,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的“ ③ ”。现在就让我们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①“ ” ② ③“ ”
1. 上下 ;处所、地方
2. A
3。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4.①大苏泛赤壁 ②空间顺序 ③ 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