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③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揠:拔。③芒芒:疲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但识物性/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B.、百里为期/为人谋而不忠乎?
C.、今日病矣/吾日三省吾身D.、不可谓已至/虽有至道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 人 于 初 植 者 恒 朝 夕 审 视 吾 听 其 自 然 若 不 以 为 意
3、选文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1A
2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3运用了正反对比(或者举例论证)的方法【或者“选文通过即种树者通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通用这两个正反事例】,告诉我们学习(或者”修业“)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毅力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 ②然后能自反也( ) ③然后能自强也(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开头以“虽有嘉肴”为例子,说明了教与学要互相促进的道理。
C.、“教学相长”与“学学半”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D.、“学学半”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面“教学相长”的补充论证。
1①旨:甘美 ②反:反省 ③强:勉励
2①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②《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3D
阅读《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重岩叠嶂( )
(3)素湍绿潭( ) (4)空谷传响( )
2.请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文字。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内容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1.(1) 完全没有 (2)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 急流的水 (4) 回声
2. 绝巘多生怪柏
3. 1)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 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4.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内容情感上的不同之处: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
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担心)
B.方两三级 (才)
C.匠师如其言 (如果)
D.但逐层布板讫 (只要)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B. 匠师如其言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 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
C.乃以瓦布之 D.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以草丛为林(《幼时记趣》)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以虫治虫》)
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1.C
2.B
3.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佳肴( yáo) B.、《兑(yuè )命》曰
C.、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D.、 学(xué)学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虽有佳肴 ( )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3) 然后能自强也 ( ) (4) 教学相长也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兑命》曰:“学学半。”
4、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 D、
2、(1)美味的菜 (2)所以 (3) 勉励 (4)促进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4、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太祖①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②,犹惧不免。冲谓吏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③。太祖 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④固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曹操。②首罪:自首请罪。下文的“自归”也有自首的意思。③闻:报告。
让……听到。④县:通“悬”。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1)其主不吉 其( ) (2)今单衣见啮 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
3.曹冲说“忧戚”的原因是“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
4.联系上下文,“ ”中填入合适的词语,应该是 。
A.惊 B.怒 C.问 D.笑
1、(1)它的⑵被
2、(关键词“以”、“穿”)曹冲于是拿着刀戳穿(自己的)单衣
3单衣见啮(迷惑太祖)为库吏解围做准备
4、D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除本文外,我们学过作者贬谪永州时写过的一篇文章,篇名为《 》;还学过他写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名为《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主要描写小石潭的概貌。
B.第②段,写观赏小石潭的游鱼,主要写出了鱼儿的活泼。
C.第③段,写远望小石潭的西南,主要写出了岸势的曲折。
D.第⑤段,写感受小石潭的气氛,主要抒发了内心的忧思。
3.对于第⑤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游者中既有作者的亲戚,也有随从,还有朋友。
B.因为是游记,所以有必要交代同游者,以便读者了解。
C.虽然同游者关系亲近,但作者还是难以排解内心忧郁。
D. 由于同游者人数众多,所以大家游玩的兴致很高。
1捕蛇者说 黔之驴
2B
3D
杜环,庐陵人。其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常母张氏年六十余,无所归,雨行至环家。环见张氏,大惊曰:“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以母事之。
常母性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越十三年,母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葬之,岁时常祭。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母泣告以故
(2)环具棺椁殓殡之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何为而至于此。
3.杜环“以母事之”,具体表现在:(1) (2) 。
(3)用侍奉母亲的礼节来为张氏置办丧事等
4.下列词语最能概括杜环品质的一项是( )
A.事必亲躬B.乐善好施C.仁爱重义D.孝敬长辈
1、(1)原因、缘故(2)具备、具有
2、为什么会到了这种境地(地步)?
3、(1)告诫家人凡事要顺着张氏的心意(2)亲自为张氏烹药
4、C D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最是不济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老吏史苦之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读书?(用自己的话回答)
1、有利,有益(对事情有益)
2、(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认为他(读得)辛苦。
3、选择精华,深人研究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2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期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1.解释加点字
(1)以污其行 行( ) (2)何异断期织乎 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起因 | 乐羊子妻子讲述的道理 | 对乐羊子的影响 |
乐羊子得遗金还以与妻 | 不能贪财污行 | 1 |
2 | 3 | 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
3.阅读全文,填写下表
4.下列和乐羊子妻形象不符的一项是( )
A.有德行 B.有才识 C.有勇气 D.有智慧
1.(1)品行、品德;(2)不同
2. 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3.1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2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即归3求学要持之以恒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