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治水
(东坡)自密①徙徐②,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③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④,吾侪⑤小人效命之秋⑥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⑦持畚锸⑧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⑨。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注释】①密:指密州;②徐:指徐州;③屦(jù):指粗布鞋; ④涂潦:洪水;⑤侪(chái):辈、类;⑥秋:时候;⑦跣(xiǎn):赤脚;⑧锸(chā):锹;⑨三板: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岁,河决曹村( ) (2)民心乃安( )
(3)河势益暴( ) (4)卒完城以闻(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然雨日夜不止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C.增筑故城,为木岸 王曰,何为来也
D.使官吏分堵而守 执策而临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东坡在治水中的表现。
1.(1)这 (2)才 (3)更加 (4)终于
2.D
3.(1)苏轼在城墙上搭建房子(或住在城墙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2)(3)略
4.①表达与民同守的决心,驱使富民回城。②调动城中军士一起治水。③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④请求增调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散步)
C.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大概)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月色人户(窗户)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对选文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B.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C.本文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反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作结,提示了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闲适赏景之人的意旨。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1.B.
2.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C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或者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或者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或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或王命急宣 或:
(3)哀转久绝 绝: (4)属引凄异 属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4.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5.文中“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6.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
1、(1)阙:通“缺”,中断; (2)或:有时;(3)绝:消失;(4)属引:接连不断;
2(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3、D;
4、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5、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了三峡秋天萧条、凄凉的特点。
6、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阅读短文《丰乐亭记》选段,结合上文内容,完成后面问题。
修(欧阳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政事简单),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采摘)幽芳而荫(乘凉)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从该文字中摘录描写四时之景的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2)该文与《醉翁亭记》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答:
(1)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2)与民同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节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⑴野芳发而幽香 发:
⑵泉香而酒洌 洌:
2.下列句子中的虚词“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颓然乎其间者
C.欣欣然张开了眼
D.然志犹未已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
4.选文“太守醉也”中的“醉”字,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②沉迷,过分爱好,有陶醉之意;③用酒泡制(食品)。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哪种解释合理,并阐述理由。
答:
1.(1)开放(2)清而醇
2.D
3.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4.第二种解释。联系文章内容来看,太守把滁州治理得非常好,他看到滁州的人民与自己一同游玩,则忘情山水,为人民安居乐业而陶醉。
阅读下边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______,_______。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正确的默写出横线上的句子。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猛浪若奔( )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醉翁亭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加点词语
已而 翳 上下 谓
2、 翻译下面语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
1、已而 不久 翳 遮盖
上下 高处和低处的树 谓 为, 是
2、 (1)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2)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3)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3.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链接】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注释: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以其境过清
(3)南流数十步 (4)不可名状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断句。(标两处)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选文与链接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试各举一例说明。
1.(1)大约,大概(2)凄清,冷清清(3)向南(4)说出
2.则 宜 \ 逸 民 退 士 \ 之 所 游 处 。
3.(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4.借景抒情。例如选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链接短文借写无人赏爱的优美景色,抒发发了作者失意孤寂的怅惘之情。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斯是陋室 ( ) ⑵可以调素琴( )
⑶陶后鲜有闻( ) ⑷宜乎众矣 (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1.⑴这 ⑵调弄,这里指弹奏(只答“调弄”不给分) ⑶少 ⑷多
2.⑴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葱茏,映入帘里。 ⑵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安贫乐道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寮属③,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④。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选自《归田录》)
[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俶之子。②西洛:西京洛阳。钱惟演晚年曾以使相身份留守西京。③寮属:同僚部属。寮,同“僚”。④小辞:指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不算正宗文学。辞,同“词”。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语寮属( )(2)惟好读书( )(3)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3. 这篇短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1)告诉(2)喜欢(3)放下
2.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3.我们在学习上要有惜时如金、刻苦攻读的精神,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