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娄)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①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②远矣。”

(节选自《新唐书·娄师德传》)

注释:①忤:不顺从,触犯。②逮:及。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段两处)

人 有 忤 己 辄 逊 以 自 免 不 见 容 色。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挤令外使 (2)知人矣

3.下面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不能通其意 如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也(《满井游记》)

B.策之不其道 何战(《曹刿论战》)

C.师德荐先帝称曰能(《出师表》)

D.未闻知人也 而主不能守(《隆中对》)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5.根据甲乙两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乙】文选自《娄师德传》,却花了不少笔墨写狄仁杰,有何作用?

1 人 有 忤 己 /辄 逊 以 自 免 /不 见 容 色。

2.屡次,多次;确实。

3.C

4.(1)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2)娄公有高尚的品德,我被他包容竟然不知道,我不及他太远了。

5.(1)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2)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出娄师德为人贤德、知人、内心豁达、宽容的品德。

【甲】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乙】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饮于、渭(      )  (2)弃杖(      )

(3)天柱(      ) (4)地不东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渴而死      B.夸父与日逐

C.天柱,地维绝 D.故水潦尘埃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黄河 (2)他的 (3)折断 (4)足、充盈 

2.(1)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2)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败后)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3.B(解析:“走”古义为“跑”,现代汉语中为“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②夸父和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1.本文选自,作者,号,朝家、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

浮动()有画意( )( )

画云乎哉( )尔( )

3 翻译句子:

(1)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2)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4.看看你对中国画了解多少?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其中,郑板桥以写画最为著名,名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5.从板桥题画的态度我们可以怎样理解本文蕴含的哲理?

1.《郑板桥集》  郑燮 板桥  清朝  书画家  诗人

点拨:文学常识是中考中必考的考点,要多背诵。

2.漂浮流动  就   迅速   仅,只    自然

3. (1)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2)或浓、或淡、或疏、或密,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随手取花,自然形成,它的神韵和生理自然充沛。

4.笔 墨  纸  砚  竹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本文不到一百字,即写了“眼中之珠”的景,又输了“胸中之竹”的情,从“眼中”到“手中”,谈的是画理和美学,“胸中”的意趣;则引出了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1.选段选自,作者

2.解释加点字

(1)左公下厂狱( )

(2)阉防伺甚严( )

(3)旦夕死( )

(4)卒焉( )

(5)史不敢发声( )

(6)无奸人构陷( )

(7)其事以人(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2)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

(3)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4)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4.课文题为“左忠毅逸事”,但后几段却写了史可法的一些事迹,这是为什么?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2.(1)等,等到(2)篡权(3)将,将要

(4)感动(5)闭口不作声(6)等,等待(7)告诉

3.(1)过了一段时期,听说左公惨遭炮烙酷刑,快要死了,史拿着五十两银子,流着泪请求狱卒帮忙让他进去,狱卒被感动了。

(2)左公听到声音知道了是谁,而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如火一般

(3)随即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掷的姿势。

(4)后来常常流着泪对人讲起这件事

4.参考答案:课文虽为记左光斗的逸事,但后几段却写了史可法的一些事迹,其用意还在表现左光斗其人,即以史可法烘托左光斗,使左光斗的形象与精神风貌更有光彩。点拨:理解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主要任务的写作手法。

5.通过左光斗的为国选才、狱中忧国和史可法报国的事实,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这就是本篇主旨的所在。点拨:注意积累概括主旨的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孙叔敖( ) ⑵王封我矣( )

其子曰( ) ⑷至今不失( )

2. 下列句中的“以”与文中“王果以美地封其子”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物喜,不己悲(《岳阳楼记》)B.、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故临崩寄臣大事也(《出师表》)D.、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⑵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1.⑴疾:生病(或生重病)⑵数:多次(或屡次)⑶通“诫”,告诫  ⑷因此、所以

2. C

3.⑴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或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或不好,不吉)。

⑵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或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为利益(或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注意两个“知”的准确翻译)

4.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宋•黄庭坚
崇宁二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于城南。予所僦①舍“喧寂斋”,虽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邪。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为资深②书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
[注释] ①僦:租赁。②资深:人名,李定,字资深。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余处宜州半岁矣( ) (2)则田中庐舍如是( )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既 设 卧 榻 焚 香 而 坐 与 西 邻 屠 牛 之 机 相 直 为 资 深 书 此 卷 实 用 三 钱 买 鸡 毛 笔 书。
3.黄庭坚被贬宜州时的居住条件如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答:

1.(1)贬谪。 (2)如此,像这样。

2.既设卧榻 | 焚香而坐 | 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 为资深书此卷 | 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

3.条件非常艰苦,诗人怀抱一床破被,租了一间民房,屋顶漏雨,四壁透风,西临屠场,昼夜尽受喧闹之苦。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八尺有余 / 乃重岳阳楼B.年之后 / 陈太丘与友
  C.服衣冠 / 有时发白帝 D.时时而进 中力拉崩倒之声
2.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群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B.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
  C.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
  D.邹忌劝谏齐王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入深。
4.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邹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

5.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1. C
2.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B

4. 委婉劝说(口头劝说类比、隐喻、婉谏),

5. 参考一: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 ④有自知之明等。

参考二:齐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东坡治水

(东坡)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注释】①密:指密州;②徐:指徐州;③屦(jù):指粗布鞋; ④涂潦:洪水;⑤侪(chái):辈、类;⑥秋:时候;⑦跣(xiǎn):赤脚;⑧锸(chā):锹;⑨三板: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岁,河决曹村( ) (2)民心安( )

(3)河势暴( ) (4)完城以闻(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雨日夜不止 影布石上,佁不动

C.增筑故城,木岸 王曰,何来也

D.使官吏分堵守 执策临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东坡在治水中的表现。

1.(1)这   (2)才    (3)更加    (4)终于

2.D  

3.(1)苏轼在城墙上搭建房子(或住在城墙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2)(3)略

4.①表达与民同守的决心,驱使富民回城。②调动城中军士一起治水。③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④请求增调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思念) 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B.至承天寺(于是,就) 相与于中庭(散步)

C.怀民亦未(睡觉) 竹柏影也(大概)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月色人(窗户)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对选文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B.本文情思如水,汩汩而流,信笔抒意,随物赋形,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C.本文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句反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作结,提示了不乏良辰美景,但缺乏闲适赏景之人的意旨。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1.B.

2.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C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或者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或者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或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