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陶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 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D
2. B
3. A
4. (1)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
(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吧。
百丈山①记
朱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②险绝。于林薄③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④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⑤山西南缺,前揖⑥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⑦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⑧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百丈山记》节选)
【注释】①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②昧:昏暗。 ③林薄:草木丛生。 ④瀵(fèn)涌:喷涌。 ⑤当:正对着。 ⑥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⑦殚(dān):尽。 ⑧磴,读dèng,山路上的石台阶。
1.文中划线句下列选项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人凿石容磴/以度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C.乡人/凿石容磴以度D.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意思。
(1)烛( ) (2)旦( )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4.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百丈山的奇丽景观?
[02f6d9315b6d8054.jpg]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濯 ( 2)染
2.(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1.(1)洗涤 (2)沾染
2.(1)我唯独喜欢莲花在淤泥里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的妖媚。(2)香气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可玩弄他。
3.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名 ( 2)案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1.(1)说出 (2)官府的公文
2 .(1)这是个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碧绿的苔痕长到阶上,青青的草色映入帘里。
3.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
阅读语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属 (2)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1)类 (2)值得
2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
3. 第一句是反映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阅读《三峡》语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巘 (2)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阅读全文作者从那三个方面描写了三峡自然景观的那三个特点?
1.(1)极高的山峰 (2)冲刷
2 .(1)等到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航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了。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的是乐趣无穷啊。
3.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景色。
阅读文言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王命急宣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5、根据课文内容,请你解释“峡”的意思。读了文末的两句渔歌,你会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1、 有时 日光,这里指太阳
2、①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了
②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它快
3、水 树 山 草 ,水清澈、山高耸、树繁茂、草茂盛。
4、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夏季江水:水大,流速快
5、两山夹一水的地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阅读下面文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为乐者( )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4)相与步于中庭( )
2翻译下面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4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是
5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1(1)门 (2)考虑,想到 (3)于是(便、就)到 (4)共同,一起
2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围绕他复杂的情感按示例的形式组合起来表述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初,霍氏①奢靡。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②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③之。今霍氏秉权久矣,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曰:“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④。其后霍氏果亡,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⑤,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⑥,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而使燔发居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霍氏:西汉重臣霍光的家族。霍光死后,其家族被满门诛杀。②右:指地位高。③害:嫉妒。④辄报闻:总是没有结果。⑤直突:烟囱笔直。⑥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乡亲邻居们都同情他赶来救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王之蔽甚矣( ) (2)时时而间进( )
(3)今霍氏秉权久矣( ) (4)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皆以美于徐公 宜以时抑制
C.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闻寡人之耳者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
4.简答下列各题
(1)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用意?为徐生上书者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又有何用意?
(2)为徐生上书者的说理方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所用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受蒙蔽 (2)间或、偶尔 (3)掌握政权 (4)派
2.A(A.副词,的确,实在。B.动词,认为;介词,按照。C.名词,建议;动词,驱使。)D.动词,使……听到;动词,听说。)
3.(1)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时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主人沉默着不回答,过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
4.(1)期望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得齐国强大。 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书提醒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奖。 (2)示例:都用了“讽”的方法,以家庭小事类比国家大事,说理委婉。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以污其行乎( ) (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
(3)累寸不已 ( ) (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 子 大 惭 乃 捐 金 于 野 而 远 寻 师 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品行、德行 (2) 特殊原因 (3) 停止 (4) 被……感动
2.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 (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4 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