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潜的《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诣: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不复出焉
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实现?
1.(1)异:惊异,诧异。此处应为“以……为异”,对……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2)属:类。(3)要:通“邀”,邀请。(4)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
3. 第①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桃树夹岸,其中没有一棵杂树,引发人们的想象,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作了铺垫。
4.(1)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社会理想。(2)这个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够实现。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解释下列加点短语。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或尽粟一石( ) ④行之苟有恒 (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黄鹤楼》)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马说》)
C.可以调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人琴俱亡》)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
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_____________的情怀,但同时也应该摒弃孤芳自赏的落后思想。
1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以及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2(1)恐怕 (2)马鞭(3)同返,返回 (4)迷失第14题D
3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不知道用愚蠢的心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4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即成,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1.下列句中的“之”与“询其见笑之由”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B.无丝竹之乱耳C.策之不以其道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一再追问原因,他才说出来。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极其贫穷,乃至他的妻子只好坐在米桶中御寒。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很关注自己的名声,很为众人仰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 诣: ②徐至庭前 徐:
③苦吟弗就 就: ④众始叹伏 伏:
4.翻译下列句子。
1)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2)请之益坚,遂入阁 。
1 A
2、D
3. ① 诣:到、往 ② 徐:慢慢地 、缓慢地 ③ 就:完成 、写完 ④ 伏:佩服 、信服
4.(1)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人们没有理睬他的。
(2) (众人)更加坚决地邀请他,(他)于是进入阁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粱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④。”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惎(jì):教导,嘱咐。②御儿: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一带。鄙人:指居住郊野的人,即农人。③枸橼(yuán):俗称香橼,常绿乔木,叶似桔而大,果实长圆形,皮粗厚而有芳香,初冬果熟,黄色,内约十瓣,汁液不多,味酸。我国中部和南部有栽培。④靳:吝啬。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 使:_____________
②吴人予之桔 予:_____________
③吾固知吴人之靳也 固:_____________
④以币请之 以: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梁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①派遣 ②给,给予。 ③本来 ④用
2. 【答案】①梁王疑心(以为,认为,想着)吴国还有更美的水果不愿意给。②使者看见,认为它很奇特,说:“真好啊,金灿灿的柑子也不如它。”③我恐怕枸橼一类的水果会天天送到梁王那里,却没有合乎他的口味的。
3. 【答案】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还想吃味更美,如不称意可口,就责备水果产地的吴国人,欲壑难填,自私贪婪。
阅读《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B.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C. 堕而折/其髀。 D. 丁壮者引/弦而战。
2.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译文: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擅长养马的人,他们家的马在胡地无故丢失。
B.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C.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D.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相互保全生命。
3. 对选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选文最后一句表明,“父子”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作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
B. 既然“福祸相依,利害相伴”,我们碰到“福祸”就要超然物外,静等事物的发展。
C. 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
D.。“父子”不应该庆幸,毕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应该为没能为国尽力,感到遗憾甚至惭愧。
4. 对选文寓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祸必能转化为福,福必能转化为祸。
B. 祸不单行,灾祸随时都会出现,就看人的运气如何了。
C. 祸福可以提前预知,只要有耐心就行。
D.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 下列选项中的故事,与选文不是同一出处的一项是
A. 女娲补天 B. 嫦娥奔月 C. 大禹治水 D. 智子疑邻
1. B
2. C
3. B
4. D
5. D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每期会赋役( ) ②事决乃退(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2.答案示例: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3.答案示例: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将伪睡以俟 ②、啮其喉 ③、信不诬哉
2、请用二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3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答:
1、①、 等待 ②、 咬 ③、 确实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3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凶残者本性难移。(对狼而言) 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人而言) ②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实质。(答出一点即可酌情给分)
五柳先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 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1、(1)(清楚,知道) (2)(领会)
(3) (希望) (4)( 类)
2、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为荣华富贵而奔走 。(重点字词各1分,文句通顺1分)
3(D)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
A.无以致书以观 /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防患未然 D. 未尝稍降辞色 / 义正辞严
2.指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弗之怠 (2)走送之
(3)俟其欣悦 (4)烨然若神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本文和《五柳先生传》中都谈到了读书,试比较宋濂和五柳先生的读书目的和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那一种?
1. A C
2、支 通肢:肢体 被 通披:穿
3、不 跑 等 光彩照人的样子
4、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5、不同: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求“会意”,目的是“自娱”;
宋濂借书、抄书、求师,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末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适:满足 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畜:通“蓄” 徽:系琴弦的绳子
1. 解释加点的字
环堵萧然 箪瓢屡空 晏如也
亦雅咏不辍 弦徽不具
2. 解释下列句子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答: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答:
3.本文表现陶潜个性的句子是: (用原文)
“少怀高尚”如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 。“博学善属文” 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 。
1. 墙;时常;安然自如的样子 ;停;具备
2. 他的自述是这样,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如实记录。
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
3. 本文表现陶潜个性的句子是: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少怀高尚”如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博学善属文” 用《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来说就是:常著文章以自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