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②昧行:在__中行走。③炳烛:点烛。
1.“吾年七十”中的“吾”相当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我”。在文言文中相当于“我”的文言词还有哪些?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请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使之读起来更加顺畅。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老 而 好 学 如 炳 烛 之 明。
5.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
6.读完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试用一句名言概括。
1、余、予
2、①迟、晚 ②戏弄、捉弄
3、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4、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5、年纪大;事务多。
6、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的名言名句均可。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的作者是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好事者 ②远遁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蔽林间窥之 ②以为且噬已也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
5、谈谈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6、翻译下列语句。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柳宗元
2、hào dÙn
3、遮蔽(躲藏) 咬
4、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5、面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会取得胜利。(也可从其它角度去回答。)
5、于是跳跃起来,大吼一声,咬断它的喉咙,吃完它的肉,才离开。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也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例如:“五颜六色”、“南征北战”,请你再列举出两个运用此手法的成语。
2.节选内容简略地描写了战争的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
1、如:万紫千红、三言两语、五花八门等
2、因为全诗的重点是表现木兰代父从军的精神,不是为了写战争本身。这样写,详略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 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 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卒之为众人(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父利其然也( ) ④或以钱币乞之( )
⑤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⑥终无济于天下 ( )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
4.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答:
5.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1.①终于 ②通“攀” ,牵,引 ③以……为利益 ④有的人 ⑤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⑥帮助
2、答案:余闻之也/久
3.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4.甲__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__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5.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
阅读林嗣环的《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会宾客大宴 宴:
(2)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4)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第2段写“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有何作用?
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为什么要这样写?
1.(1)宴:举行宴会(动词)。(2)少:稍微。(3)名:说出。(4)绝:停止(消失)。
2.(1)只听见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2)(有的人)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准备救火),(有的人)两条腿打哆嗦(发颤),差一点儿抢先逃跑了。3.(1)侧面描写听众听到“深夜惊醒”表演后的动作和神态,反映了口技表演的 效果(2)烘托(或衬托)了口技艺人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4.(1)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反复写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简单,从侧面反衬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朝服衣冠 服: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
(3)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闻: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 你从文中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4. 你认为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怎样的启示?
1.(1)服:动词,穿戴。(2)孰:通“熟”,仔细地。(3)闻:使……听到(使动词)。(4)朝:动词,朝见。
2.(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2)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3.从文中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开明、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广开言路、勇于改革、做事果决的君主。(意合即可)
4. 言之成理,表达顺畅即可。示例: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劝说领导或长辈接受某种观点或意见时,要讲究策略,语言要委婉,态度要恳切,说理要透彻,例证要有说服力。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1)山行六七里 山: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射者中,弈者胜 弈: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3.作者的“乐”具体反映在哪三个方面?请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1)
(2)
(3)
4.作者对山中四季景物的描写特征鲜明而语言凝练,请你试作品析。
1.(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2)芳:香花。(3)弈:下棋。(4)乐:(意)动词,以……为快乐。
2.(1)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3.作者的“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其间。(3)“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4.(1)作者写四季却不直接点明季节,只描写四季中有代表性的景物,突出了季节鲜明特征:“野芳发而幽香”写春天的鲜花;“佳木秀而繁阴”写夏甜的树木;“风霜高洁”写秋天的风霜;“水落而石出者”写冬天的水石。(2)每个季节仅写一句,语言相当精练。(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语句整齐,语言华丽。
阅读陶潜的《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诣: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不复出焉
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实现?
1.(1)异:惊异,诧异。此处应为“以……为异”,对……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2)属:类。(3)要:通“邀”,邀请。(4)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
3. 第①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桃树夹岸,其中没有一棵杂树,引发人们的想象,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作了铺垫。
4.(1)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和平宁静的社会理想。(2)这个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够实现。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解释下列加点短语。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或尽粟一石( ) ④行之苟有恒 (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黄鹤楼》)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马说》)
C.可以调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人琴俱亡》)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
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_____________的情怀,但同时也应该摒弃孤芳自赏的落后思想。
1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以及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2(1)恐怕 (2)马鞭(3)同返,返回 (4)迷失第14题D
3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不知道用愚蠢的心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4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即成,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1.下列句中的“之”与“询其见笑之由”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B.无丝竹之乱耳C.策之不以其道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一再追问原因,他才说出来。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极其贫穷,乃至他的妻子只好坐在米桶中御寒。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很关注自己的名声,很为众人仰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 诣: ②徐至庭前 徐:
③苦吟弗就 就: ④众始叹伏 伏:
4.翻译下列句子。
1)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2)请之益坚,遂入阁 。
1 A
2、D
3. ① 诣:到、往 ② 徐:慢慢地 、缓慢地 ③ 就:完成 、写完 ④ 伏:佩服 、信服
4.(1)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人们没有理睬他的。
(2) (众人)更加坚决地邀请他,(他)于是进入阁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