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③。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⑩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
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⑥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灭的灯。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⑩被:通“披”,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 ( )
(2)亡其牛 ( )
(3)或牵牛来责蹊田 ( )
(4)门人事冕如事性 ( )
2.选文第1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1答案:(1)放牧 (2)自己(他)的 (3)责怪 (4)对待
2答案: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fó xiàng 腿上,伴长明灯夜读。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3答案:(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fó xiàng 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2013·重庆中考(A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
(3)陶后鲜有闻 ( )
(4)宜乎众矣 (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答: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
1答案:(1)这 (2)调弄,文中指弹(琴) (3)少 (4)很多
2答案:(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答案: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4答案:【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14·毕节中考)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 ( )
(2)遂与外人间隔 ( )
(3)寻病终 (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项的一项是(2分)(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忘路之远近 D.闻之,欣然规往
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答:
1答案:(1)通“邀”,邀请 (2)于是,就 (3)随即,不久 (4)妻子儿女
2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得,无比快乐。(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3C
4答案: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自由、快乐的社会。
(2014·南宁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
王罴性俭率
王罴①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②,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③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麸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选自《周书·王罴传》)
【注】①王罴(pí):北周大将。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③舂爨(cuàn):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客与罴食瓜 ( )
(2)及瓜皮落地 ( )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削瓜侵麸稍厚,罴意嫌之。
译文:
3.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1答案:(1)吃 (2)等到
2答案:客人把瓜皮削得稍微厚了点,王罴心里厌恶他这种行为。
3答案:示例一:我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敢于用自己的言行制止浪费的行为,让浪费者感到惭愧。示例二:我不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制止浪费的言行太直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让人感到尴尬,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014·株洲中考)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 )
②乃不知有汉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1答案:①通“邀”,邀请 ②竟然
2答案: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答案:要点:①政治__;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 ):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习示之 益习其声B.稍使与之戏 何陋之有
C. 以为犬良我友 以为神D.与之俯仰甚善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2、翻译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种人?
1、略
2、 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
3、 依仗权势而得意忘形的人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濯清涟而不妖 (2).陶后鲜有闻
2、 翻译下列句子。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气味、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的超凡脱俗。
C.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作者采用以菊、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写法,其中菊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本文赞美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则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1、1).洗涤 (2). 少
2、对于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3、 D
4、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自身。
古诗欣赏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2、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画线句“磨刀霍霍向猪羊。”中“霍霍”这一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
淋漓尽致地表现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②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②昧行:在__中行走。③炳烛:点烛。
1.“吾年七十”中的“吾”相当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我”。在文言文中相当于“我”的文言词还有哪些?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请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使之读起来更加顺畅。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老 而 好 学 如 炳 烛 之 明。
5.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
6.读完短文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试用一句名言概括。
1、余、予
2、①迟、晚 ②戏弄、捉弄
3、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4、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5、年纪大;事务多。
6、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的名言名句均可。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本文的作者是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好事者 ②远遁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蔽林间窥之 ②以为且噬已也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
5、谈谈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6、翻译下列语句。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柳宗元
2、hào dÙn
3、遮蔽(躲藏) 咬
4、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5、面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会取得胜利。(也可从其它角度去回答。)
5、于是跳跃起来,大吼一声,咬断它的喉咙,吃完它的肉,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