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之哭也: ④苛政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1. 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4.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①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1.⑴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谓惠子曰 ( ) ②非梧桐不( )

商贾之人也( ) ④递辞平原君而( )

⑵下列句中的“而”与“遂辞平原君而去”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鸣之不能通其意 B.潭西南

C.乃记之去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夫 鵷 鵮 发 于 南 海

3.翻译下面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①有人  ②栖息  ③这  ④离开  

⑵C

2.夫/ 鵷 鵮/ 发 于 南 海

3.⑴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⑵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来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4.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014·嘉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徙 木 偾 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注】①偾表:放倒标帜。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1分)

吴 起 治 西 河 欲 谕 其 信 于 民 夜 置 表 于 南 门 之 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有一人徙之,予金  (     )

②来吴起  (     )

③予鞅本魏人  (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

译文:                               

                                 

5.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1答案: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

2答案:①就,便 ②拜见 ③认为

3D

4答案:(我)去放倒表杆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

5答案: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2014·株洲模拟)阅读下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本文选自《苏轼文集》。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欣然起行  (    )

无与为乐者  (    )

2.翻译句子。(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答案: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2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答案: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2014·福建模拟)阅读下文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      哀转久

B.日更定矣 问今何世

C.问姓氏 望旗靡

D.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余一小舟  (    )

②见余,喜曰  (    )

下船  (    )

此  (    )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答:                               

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1B

2答案:①撑(船) ②非常,十分 ③等到 ④客居

3答案: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C

(2012·温州中考)阅读《三峡》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不见月  (    )

(2)沿阻绝  (    )

(3)王命急宣  (    )

(4)每至晴初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3.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                               

1答案:(1)日光,文中指太阳 (2)逆流而上 (3)有时 (4)早晨

2答案: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答案: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2014·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牛。或牵牛来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fó xiàng 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

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⑥长明灯:fó xiàng 前昼夜不灭的灯。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⑩被:通“披”,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牛陇上  (    )

(2)亡牛  (    )

(3)或牵牛来蹊田  (    )

(4)门人冕如事性 (    )

2.选文第1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1答案:(1)放牧 (2)自己(他)的 (3)责怪 (4)对待

2答案: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fó xiàng 腿上,伴长明灯夜读。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3答案:(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fó xiàng 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2013·重庆中考(A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是陋室  (    )

(2)可以素琴  (    )

(3)陶后有闻  (    )

(4)宜乎矣  (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答: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                               

1答案:(1)这 (2)调弄,文中指弹(琴) (3)少 (4)很多

2答案:(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答案: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4答案:【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14·毕节中考)阅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还家  (     )

(2)与外人间隔  (     )

(3)病终  (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项的一项是(2分)(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忘路之远近    D.闻之,欣然规往

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答:                               

                                 

1答案:(1)通“邀”,邀请 (2)于是,就 (3)随即,不久 (4)妻子儿女

2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得,无比快乐。(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3C

4答案: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自由、快乐的社会。

(2014·南宁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

王罴性俭率

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麸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选自《周书·王罴传》)

【注】①王罴(pí):北周大将。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③舂爨(cuàn):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客与罴瓜  (     )

(2)瓜皮落地  (     )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削瓜侵麸稍厚,罴意嫌之。

译文:                               

3.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1答案:(1)吃 (2)等到

2答案:客人把瓜皮削得稍微厚了点,王罴心里厌恶他这种行为。

3答案:示例一:我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敢于用自己的言行制止浪费的行为,让浪费者感到惭愧。示例二:我不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制止浪费的言行太直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让人感到尴尬,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