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2)有为者辟若掘井( )
3)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4)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3)翻译。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暴”通“曝”,晒 2)“辟”通“譬”,比方 3)“奕”通“弈”,围棋 4)“原” 通“源”,水源
(2)答案:D
(3)1)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围棋手秋所讲的。2)认为这是(不专心学习的)这个人的智力不如(专心学习的)那个人的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
(1)翻译语句。
1)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2)对面取人物。
(2)“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3)用原文回答:“楚人”的 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4)“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螳螂暗中观察蝉时用来遮挡自己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参考答案: 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3)“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4) 参考答案: 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5)一叶障目
阅读下面的文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白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寡助之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B.、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扶苏以数谏故D.、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C.、甲文表明:若一个贤明的志士讲求道义,那他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他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D.、乙文表明:若一个人出身低贱,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白里奚的例子正表明了这道理。
1、B
2、(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2)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即更刮目相待 (2) 卿今者才略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伤仲永》运用 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 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虽然写法不一样,但同样说明了 。
4、历代读书人有很多勤学苦读的例子传为美谈,并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你能说出两个成语吗?
, 。
5、谈谈你从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
1.(1)重新 (2)才干和谋略 (3)通‘攀’,牵,引
(4) 以宾客之礼相待
2.(1)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2)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3.对比 对话 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例: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5、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乌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卢,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呜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③吠(fèi):狗叫。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佛印绝类弥勒( ) (2)矫首昂视( )
(3)凿木人长寸许( ) (4)予不能悉记( )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不以木为之者(《活板》)
B.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哀转久绝(《三峡》)
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D.持就火炀之(《活板》) 瞬息可就(《活板》)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_________”一词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小
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1.(1)极 (2)抬 (3)表示约数,左右?上下 (4)全,都
2.C
3.(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遮掩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2)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大意正确即可)
4.奇巧 制作了一个能够自动行走的木头人。(大意对即可)
5.示例:王叔远的作品小巧精致(或惟妙惟肖)。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还能做到各具情态(三人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令人赞叹。黄履庄的作品以“活”取胜。如他做的木狗、木鸟等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大意对即可。要写出两人作品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
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横柯上蔽( ) 窥欲忘反( )
猛浪若奔( ) 互相轩邈(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自富阳至桐庐 有朋自远方来 B. 以为妙绝 猿则百叫无绝
C. 一百许里 不知何许人也 D. 急湍甚箭 不求甚解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记反”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树木的枝干 通返,返回。 飞奔的马 向高处伸展
2.(1)随着流水飘荡,时而向东流,时而向西流
(2)(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霄,千百座山形成了山峰。
3、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A
5、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疑质理 (3)腰白玉之环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或以钱币乞之B.尝趋百里外 未尝识书具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手自笔录 还自扬州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
4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句子:
感悟:
1. 1)忧虑,担心 (2)询问 (3)腰佩
2. B
3.(1)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2)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4.【示例一】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示例二】句子: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阅读《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主人既闻 ( ) ②缘有盐故( )
③母出盐而怪之( ) ④安可如此( )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天下之事皆然
A.策之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未 尝 有 教 者 入 门 (标在动宾之间)
(2)汝 安 知 天 下 有 《 三 坟 》 《 五 典 》 而 诵 无 遗 句 耶(标在主谓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愚人食盐》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1)①已经 ②缘故、原因 ③以……为怪 对……感到奇怪 ④怎么
(2)B
2.(1)未尝有/教者入门 (2)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
3.(1)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2)千里马又是能吃尽一石粮食。
4.一是我们要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不能只看表面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解释加点(横线)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下面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 略
2(1)略
(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五柳先生传》)
1.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谈谈你对宋濂和五柳先生的“乐”的理解。结合两篇文章,说说你心中的快乐是怎样的。
1、或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不慕荣利,回归自然。
2、略
3、宋濂求学时尽管学习及生活条件都很恶劣,但他在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五柳先生虽然家贫,但他从自己的志趣中得到了满足,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我认为真正的快乐就应该是这样,不是来自物质的享受,而是源自精神世界的追求。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有所追求、有所收获,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