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伤仲永》)
【乙】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节选自《李贺作诗》)
【注释】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 ②援:拿。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④奚(xī)奴:童仆,奴仆。 ⑤牵合:指受到束缚。 ⑥程课:固定的格式。⑦率:大概,大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宾客其父(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3)皇甫铈始闻未信( ) (4)每旦日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3、《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以宾客之礼相待(2)名声(3)相信(4)早晨
2、(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支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3、援笔辄就如素构
4、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5、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1.给下列加点字解释
① 夏水襄陵 ( ) ② 属引凄异( )
③ 晓雾将歇 ( ) 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比较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填空
【甲】文中总领下文的句子是 , 。【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两文都写到“猿鸣”,但渲染的气氛有所不同。【甲】文渲染了 ,【乙】文渲染了 。
1.上; 延长;消逝,消失,消散; 欣赏;
2.略
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祖国山河。 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阅读【甲】【乙】两文
【甲】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木兰不用尚书郎 ( )
(2)双兔傍地走 ( )
(3)长而益精 ( )
(4)木兰乃易男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木兰诗》中与此句相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甲】【乙】两文概括木兰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不愿做 (2)并排跑 (3)更加 (4)换
2答案:(1)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窗户梳妆打扮起来。
(2)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够做到。
3 D
4答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答案:木兰诗是一位孝敬父母、武艺高强、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女英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不计人过
吕蒙正 ① 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 ② 入朝堂,有朝士 ③ 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蒙正 佯 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悔不 穷 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假装 ②彻底(追究)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于是就制止了他 们。
(3)示例: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不应当过分计较,容不下他人,而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2)有为者辟若掘井( )
3)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4)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3)翻译。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暴”通“曝”,晒 2)“辟”通“譬”,比方 3)“奕”通“弈”,围棋 4)“原” 通“源”,水源
(2)答案:D
(3)1)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围棋手秋所讲的。2)认为这是(不专心学习的)这个人的智力不如(专心学习的)那个人的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
(1)翻译语句。
1)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2)对面取人物。
(2)“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3)用原文回答:“楚人”的 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4)“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螳螂暗中观察蝉时用来遮挡自己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参考答案: 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3)“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4) 参考答案: 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5)一叶障目
阅读下面的文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白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寡助之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B.、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扶苏以数谏故D.、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C.、甲文表明:若一个贤明的志士讲求道义,那他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他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D.、乙文表明:若一个人出身低贱,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白里奚的例子正表明了这道理。
1、B
2、(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2)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即更刮目相待 (2) 卿今者才略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伤仲永》运用 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 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虽然写法不一样,但同样说明了 。
4、历代读书人有很多勤学苦读的例子传为美谈,并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你能说出两个成语吗?
, 。
5、谈谈你从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
1.(1)重新 (2)才干和谋略 (3)通‘攀’,牵,引
(4) 以宾客之礼相待
2.(1)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2)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3.对比 对话 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4.例: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5、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乌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卢,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呜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③吠(fèi):狗叫。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佛印绝类弥勒( ) (2)矫首昂视( )
(3)凿木人长寸许( ) (4)予不能悉记( )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不以木为之者(《活板》)
B.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哀转久绝(《三峡》)
C.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D.持就火炀之(《活板》) 瞬息可就(《活板》)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_________”一词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小
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1.(1)极 (2)抬 (3)表示约数,左右?上下 (4)全,都
2.C
3.(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遮掩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2)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大意正确即可)
4.奇巧 制作了一个能够自动行走的木头人。(大意对即可)
5.示例:王叔远的作品小巧精致(或惟妙惟肖)。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还能做到各具情态(三人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令人赞叹。黄履庄的作品以“活”取胜。如他做的木狗、木鸟等能动、能叫.其声音更是难辨真伪。(大意对即可。要写出两人作品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
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横柯上蔽( ) 窥欲忘反( )
猛浪若奔( ) 互相轩邈(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自富阳至桐庐 有朋自远方来 B. 以为妙绝 猿则百叫无绝
C. 一百许里 不知何许人也 D. 急湍甚箭 不求甚解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记反”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树木的枝干 通返,返回。 飞奔的马 向高处伸展
2.(1)随着流水飘荡,时而向东流,时而向西流
(2)(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霄,千百座山形成了山峰。
3、第一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A
5、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