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坎,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不可久居( )
(3)水尤清冽( ) (4)怡然不动 ( )
(5)以其境过清(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3分)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1(1)大约 (2)停留 (3)凉(4)呆呆的样子(5)凄清
2.
(1)(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4.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11),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4.“其人愧甚而退。”你认为“其人”为什么会感到“愧”呢?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 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4.因为萧氏子生活娇奢,对比王安石的生活节俭,自愧不如。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④悉以咨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1卑鄙:出身卑微 2光:发扬光大 3简拔:选择提拔 4咨:询问
2、1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2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3、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
4、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伤仲永》)
【乙】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节选自《李贺作诗》)
【注释】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 ②援:拿。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④奚(xī)奴:童仆,奴仆。 ⑤牵合:指受到束缚。 ⑥程课:固定的格式。⑦率:大概,大略。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宾客其父(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3)皇甫铈始闻未信( ) (4)每旦日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3、《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以宾客之礼相待(2)名声(3)相信(4)早晨
2、(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支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3、援笔辄就如素构
4、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5、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1.给下列加点字解释
① 夏水襄陵 ( ) ② 属引凄异( )
③ 晓雾将歇 ( ) 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比较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填空
【甲】文中总领下文的句子是 , 。【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两文都写到“猿鸣”,但渲染的气氛有所不同。【甲】文渲染了 ,【乙】文渲染了 。
1.上; 延长;消逝,消失,消散; 欣赏;
2.略
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祖国山河。 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阅读【甲】【乙】两文
【甲】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木兰不用尚书郎 ( )
(2)双兔傍地走 ( )
(3)长而益精 ( )
(4)木兰乃易男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木兰诗》中与此句相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甲】【乙】两文概括木兰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不愿做 (2)并排跑 (3)更加 (4)换
2答案:(1)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窗户梳妆打扮起来。
(2)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够做到。
3 D
4答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答案:木兰诗是一位孝敬父母、武艺高强、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女英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不计人过
吕蒙正 ① 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 ② 入朝堂,有朝士 ③ 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蒙正 佯 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悔不 穷 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假装 ②彻底(追究)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于是就制止了他 们。
(3)示例: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不应当过分计较,容不下他人,而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2)有为者辟若掘井( )
3)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4)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3)翻译。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暴”通“曝”,晒 2)“辟”通“譬”,比方 3)“奕”通“弈”,围棋 4)“原” 通“源”,水源
(2)答案:D
(3)1)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围棋手秋所讲的。2)认为这是(不专心学习的)这个人的智力不如(专心学习的)那个人的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
(1)翻译语句。
1)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2)对面取人物。
(2)“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3)用原文回答:“楚人”的 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4)“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螳螂暗中观察蝉时用来遮挡自己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参考答案: 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3)“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4) 参考答案: 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5)一叶障目
阅读下面的文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白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寡助之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B.、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扶苏以数谏故D.、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C.、甲文表明:若一个贤明的志士讲求道义,那他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他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D.、乙文表明:若一个人出身低贱,只要肯努力,就能成功,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白里奚的例子正表明了这道理。
1、B
2、(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2)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 A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