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选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阅读后回答问题。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 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寡人国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②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4)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C
(2)①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样。②魏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3)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4)魏王: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 彼竭我盈,故克之
B.未有其比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骑千余,卒数万人
D.久之不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2)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
1、D
2、(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2)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3、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1)甲: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坚持奏荐人才;乙:赵普为大臣迁官请命
(2)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大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军中不解其故 (2)一霎而绝 (3)此去西南十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4.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1)原因;缘故(2)断绝;消失(3)距:距离(或:相距)
2、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
3、C
4、答案要点:①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 ②善于正确判断敌情 ③善于指挥__作战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方得一车 (2)以其贵故 (3)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1 .① 才② 因为③ 这样
2 .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3 .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对 ( ) (2)遂取书阅之( ) (3)不数行(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1、(1)回答(2)于是(3)几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3、‘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 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 ① 像 ② 这 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3、要点:开阔的胸怀。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数烛邹罪已毕/扶苏以数谏故
B.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此独以跛之故
D.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寡人闻命矣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
3.你认为选文中的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1. C原因
2.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3.晏子善于辞令(善于劝谏)、机智善辩,以国事为重。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同“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3)孔子辞不受 ( )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论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他认为“无功就不能受禄”。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5.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1.(1)用脚踢(2)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拒绝,推辞。
2.B(介词,对,对于)
3.(1)(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我听说君子应当凭借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4.D(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5.可以,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坎,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不可久居( )
(3)水尤清冽( ) (4)怡然不动 ( )
(5)以其境过清(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3分)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分)
1(1)大约 (2)停留 (3)凉(4)呆呆的样子(5)凄清
2.
(1)(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4.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11),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4.“其人愧甚而退。”你认为“其人”为什么会感到“愧”呢?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 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4.因为萧氏子生活娇奢,对比王安石的生活节俭,自愧不如。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