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①,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②,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①扫腰橐:扫:清理。橐:钱袋。 ②冲衢:交通要道。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所养黑犬从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B.乃以石投犬/凡三往,乃见
C.犬始奔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金亡其半/且秦灭韩亡魏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 走 则 又 从 之 鞭 逐 不 返 从 行 数 十 里
3.用自己的话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 A
2.既 走/则 又 从 之/ 鞭 逐 不 返/ 从 行 数 十 里
3.答:①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②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③临死也不忘用身体紧护主人的银两。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引喻失义(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斟酌损益(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头分析当时的形式,目的是警醒并鼓励刘禅,让他明白蜀国既有危机,又有希望。
B. 选文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其中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
C.全文以叙事为主,以议论为辅,在叙事议论中融入深厚的抒__彩。
D.作者行文注重照应,如“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照应“开张圣听”。
1.(1)适宜、恰当。 (2)身份卑微,见识浅短。 (3)兴办、增加。
2.(1)(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
3. C 以议论为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公①之时,宰臣②上炙③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④之曰:“女欲寡人之哽邪?奚为⑤以发绕炙?”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⑥砥⑦刀,利犹干将⑧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脔⑨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炙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堂下得无微⑩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选自《韩非子》)
【注】①文公:指晋文公。②宰臣:掌管国君伙食的官。③炙:烤肉。④谯(qiào):责问。⑤奚为:为什么。⑥砺:磨刀石。⑦砥:磨。⑧干将: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⑨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⑩微:隐匿,暗中。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顿首再拜
②炭火尽赤红
③公曰“善”
④果然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臣之三罪也
A.: 无丝竹之乱耳
B.: 何陋之有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齐之习辞者也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乃 召 其 堂 下 而 谯 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女欲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4通读原文,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宰臣从哪三个方面解释自己并非“以发绕炙”之人的?
1、(1)①两次②提、拿③好、对④这样
(2)D
2. 乃/召其堂下/而谯之
3.(1)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什么把毛发缠绕在烤肉上?
(2)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4. ①用锋利的刀切肉时,毛发应该与肉一起被切断了,但发不断,应是后来的人缠上的;②用锥子穿肉时看不见毛发,说明毛发一开始并不在肉上;③用炽烈的火烤肉,如有毛发,肯定烧化了,说明毛发是烤熟之后有人绕上去的。
下文选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阅读后回答问题。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 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寡人国小也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B.使守南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道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②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4)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C
(2)①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样。②魏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3)吾 臣 有 朌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4)魏王:宝物,或答宝珠、有宝珠的车亦可;威王:人才,或答贤臣(答全具体人名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 彼竭我盈,故克之
B.未有其比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骑千余,卒数万人
D.久之不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2)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
1、D
2、(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2)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3、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1)甲: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坚持奏荐人才;乙:赵普为大臣迁官请命
(2)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大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军中不解其故 (2)一霎而绝 (3)此去西南十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4.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1)原因;缘故(2)断绝;消失(3)距:距离(或:相距)
2、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
3、C
4、答案要点:①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 ②善于正确判断敌情 ③善于指挥__作战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方得一车 (2)以其贵故 (3)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1 .① 才② 因为③ 这样
2 .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3 .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对 ( ) (2)遂取书阅之( ) (3)不数行(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1、(1)回答(2)于是(3)几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3、‘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 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 ① 像 ② 这 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3、要点:开阔的胸怀。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数烛邹罪已毕/扶苏以数谏故
B.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此独以跛之故
D.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寡人闻命矣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
3.你认为选文中的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1. C原因
2.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3.晏子善于辞令(善于劝谏)、机智善辩,以国事为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