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韩愈字退之,昌黎人。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选自《旧唐文·韩愈传》)
【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i):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1.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词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邪 (4)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
3.【甲】文通过对千里马的论述,表达了韩愈什么思想感情?从【乙】文可以看出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1.(1)等同、一样(2)驱使 (3)难道 (4)曾经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2)韩愈因为(或认为)自己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学。
3.甲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用的统治者的嘲讽。乙文表现了韩愈勤奋刻苦,正直,不畏权贵,品行高尚。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张岱《于园》)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④,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门。③适:恰好。④陂(bēi) 田:水田。⑤傃(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缘坡植牡丹( ) ②以实奇( )
③东山之麓 ( ) ④或立于陂田(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3.【甲】文,作者按照 顺序,抓住于园的 的特点(从原文中找)。【乙】文,放鹤亭所在的山间环境之“异”体现在
(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1.①缘沿着 ②因为 ③山脚 ④有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瓜州的众多园林,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
②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3.空间 ,奇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答:
1、(1)躬:亲自。
(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2、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3、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点:
(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
(2)都是求贤若渴;
( 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5、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é何)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yuán城墙)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词
(1)中山人予之( ) (2)猫善捕鼠及鸡( )
(3)是非若所知也( ) (4)去饥寒犹远( )
2.有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3.父亲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给 (2)善于,擅长 (3)这 (4)距离
2.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3.看问题要全面,要全面权衡得失利弊,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同时,还要看清得与失,利与弊,哪方面是主要的,从而决定取舍才会有所得。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指物作诗立就 (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3)或以钱币乞之(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
2.翻译划线的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根据本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1.略
2.略
3.略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加点子词的含义。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乃始就学( )
(3)及鲁肃过寻阳( )
(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辞”“就学”分别揭示了吕蒙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侧面表现吕蒙“就学”后大有长进的句子是哪句?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当权 (2)从事、接近 (3)到了…的时候 (4)于是
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掌管经学传授的学管吗。
(2)有志之士分别了几天,就要重新擦亮眼睛来看待,长兄认清事物是多么晚吁。
3.“辞”体现了他豪爽率直,襟怀坦荡的性格。
“就学”体现了他深明事理,知错就改,乐于接受劝诫的品性。
4.句子是:卿分者木略,非复吴下阿蒙。
启示是:
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 颐偶瞑坐 (2)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3)颐既觉
2、翻译句子。
杨时见程颐于洛。
3、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成语?(不少于两个)
1、(1)闭着眼 (2)离开 (3)睡醒
2、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3、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无从致书以观 (2)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 同舍生皆被绮绣
2、 翻译下面的语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4、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略
2略
3、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4、意思对即可。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①,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②,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①扫腰橐:扫:清理。橐:钱袋。 ②冲衢:交通要道。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所养黑犬从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B.乃以石投犬/凡三往,乃见
C.犬始奔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金亡其半/且秦灭韩亡魏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 走 则 又 从 之 鞭 逐 不 返 从 行 数 十 里
3.用自己的话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 A
2.既 走/则 又 从 之/ 鞭 逐 不 返/ 从 行 数 十 里
3.答:①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②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③临死也不忘用身体紧护主人的银两。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引喻失义(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斟酌损益(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头分析当时的形式,目的是警醒并鼓励刘禅,让他明白蜀国既有危机,又有希望。
B. 选文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其中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
C.全文以叙事为主,以议论为辅,在叙事议论中融入深厚的抒__彩。
D.作者行文注重照应,如“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照应“开张圣听”。
1.(1)适宜、恰当。 (2)身份卑微,见识浅短。 (3)兴办、增加。
2.(1)(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
3. C 以议论为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