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12月质量调研)阅读下文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清 袁枚
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3C
(2016届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岳阳楼记》: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啮人B.太医以王命聚之
C.全石以为底D.扶苏以数谏故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选文第③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3、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 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1D
2A
3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 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前者为:一种比较狭隘的乐 以物喜以己悲 后者为:一种以大局为重 心系天下的乐
文言文阅读
【甲】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
【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1.(1)吾悉能志之( ) (2)汝之不惠 ( )
2.翻译下列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耻下问,能择善者而从。
B.李生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善学贵在善思。
C.李生认为王生即使想改进学习方法也为时已晚。
D.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6.分别对王生和愚公的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1(1)通“识”,记(2)“惠”通“慧”,智慧,聪明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意对即可)
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意对即可)
3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17.C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王生:知错能改,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一个人。
愚公:诚实本分,坚持不懈,意志坚定,不畏困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牛弘性宽厚,笃①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弟弼,好酒而酗②,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无所怪问,直③答曰:“作脯④。”坐定,其妻又曰:“叔忽⑤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注释】①笃(dǔ):专心致志。 ②酗(xù):没有节制地喝酒。 ③直:只。
④脯:肉干。 ⑤忽:突然。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书不释手( ) (2)读书不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3.文中表现了牛弘哪些品质?
1、释:放下 辍:停止
2、即使职务繁杂,书从来不离手。(意思对即可)
3、牛弘性格宽厚; 学习专心致志。
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 《 》 ,作者 ,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绝巘多生怪柏 ( ) (4)飞漱其间( )
3.作者写三峡,重点要写三峡之水,为什么在写水前先写两岸的山?
4.作者笔下的三峡,季节不同,特点也不同,请分析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
1、《水经注》 郦道元
2、(1)阙:通“缺”,空缺。 (2)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绝巘:极高的山峰。 (4)漱:冲刷。
3、写山势为写水势做铺垫。山高、岭连、峡窄是水流湍急的原因;山水相互映衬突出了三峡的险峻、雄奇。(两点原因各一分,意思对即可。)
4、夏季:水涨流速,湍急凶险;春冬:水素潭清,风景秀丽; 秋季:水枯气寒, 猿鸣哀凄。(意思对即可)
5、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 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016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①。梁之边亭人劬力②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④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⑤,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⑥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⑦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赧⑧然愧,以意自闵⑨也。告吏曰:“征⑩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注】①数:方法。②劬(qú)力:辛勤劳作。劬,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搔:翻动。⑤尉:主管军事的官员。⑥褊(biǎn):气量狭小。⑦行:巡视。⑧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⑨闵:忧虑。⑩征:调查,追究。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①因 夜 往 窃 搔 梁 亭 之 瓜
②楚 亭 旦 而 行 瓜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因请其尉 ( ) ②楚亭怪而察之 ( )
③因具以闻楚王( ) ④此梁之阴让也( )
3、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一样的选项是:( )(3分)
A.构怨,祸之道也 孔子曰:何陋之有 (《陋室铭》)
B.乃谢以重币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楚亭旦而行瓜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D.则乃梁亭之为也 至则无可用 《黔之驴》)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②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
【答案】
1 、①因 /夜 往 窃 搔 梁 亭 之 瓜②楚 亭 /旦 而 行 瓜
2、①于是,就 ②对……感到奇怪③详细地,具体地④责备,责怪
3、C
4、①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心胸怎么狭小得这样厉害!
②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
(2016届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三次月考)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国③,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⑤去,赏疑则从与⑥。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⑦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梁:战国时魏国迁都大梁后的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等同。国: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从:依从。去:去除。⑥与:赞许,奖赏。⑦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群臣半以为当罪 宋何罪之有B.以布衣富侔国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臣,鄙民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D.故狱疑则从去 楚王问其故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3、结合文意,说说陶朱公回答梁王的有何用意?梁王听了之后怎样做?
【答案】
1、D
2、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3、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以厚德对待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2016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片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祭酒叱生退( ) (2)清即持所假书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3、 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什么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4、 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1)大声斥责 (2)借
2、我因为你过于珍爱这本书,所以特意用这个办法戏弄你(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3、 虽然那书生十分爱惜书,但是书生并没有好好的钻研书,利用书,反而是将书当成了摆饰,所以景清以特别的方式“教诲”了一下书生。
4、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2016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海滨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既已纳其自托 (2)遂携拯如初
(3)共园中锄菜 (4)又尝同席读书
2 、 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宁读如故 B.、歆辄难之
温故而知新 华捉而掷去之
C.、 华捉而掷去之 D.、有乘轩冕过门者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 宁割席而坐,曰:“子非吾友也。”
4、甲文中的华歆是怎样的一个人?乙文所写的华歆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简要谈谈看法。
【答案】
1、代词 (1)他的 (2)救助 (3)一起 (4)曾经
2、A
3、世人凭借这件事来评定华歆和王朗的好坏 管宁将席子分成两半,与华歆分开来坐,对他说“您不是我的朋友了。”
4、甲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乙文中的华歆是一个见财动心、贪恋富贵的人 ;人的性格具有多样性,看人要一分为二 ,分清主次。
(2016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三协作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B.人恒过 过:错误
C.乃喟然而叹曰 乃:于是,就
D.故述往事 故:因此,所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B.朝而往,暮而归 乃喟然而叹曰
C.舜发于畎亩之中 是余之罪也夫
D.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欲遂其志之思也
3、 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
1、B
2、A
3、C
4、(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
5、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