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三次月考)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2)傅说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 ( )

(4)空乏其身 ( ) (5)人恒然后能改( ) (6)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选出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本文论证层次清晰有条理。第一段从个人事例说起,顺从事实得出“困境出人才”结论,第二段直接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D.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1、被任用;被选拔;狱官;使……资财缺乏(使……贫穷):犯过错;通“横”,阻塞,梗塞。

2、(1)用这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C

(2016届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2、解释加点的字。尔而与之 故有所不辟也

3、翻译下列句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乡为生死而不受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故患有所不辟也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1、《孟子》   性本善

2、踢     祸患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符合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4、D

5、B

6、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和熊掌做比,进行类比推理,由此即彼,由浅入深,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2016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片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⑴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⑵奔走效劳⑶ 通“伸”伸张 ⑷ 奔走效劳

2、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⑵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3、有三条建议。分别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2016届重庆市永川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由是感激( )

(3)深入不毛( ) (4)以其咎(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作者回忆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

、先帝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4、读了这几段文字,你认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感动激励。(3)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4)表明、显扬 。

2(1)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2)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使命)交付给我,(如果)没有完成,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3(先帝)三顾茅庐(先帝)临危受命;表达作者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4诸葛亮是一个淡泊名利、知恩图报、做事谨慎、聪明机智、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016届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

2、第2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是什么?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

1、A 茂盛的样子。B 情趣。 

2、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3、环滁皆山也

4、野芳发而幽香

5、风霜高洁

 6、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016届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12月质量调研)阅读下文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清  袁枚

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3C

(2016届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岳阳楼记》: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啮人B.太医王命聚之

C.全石为底D.扶苏数谏故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选文第③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3、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 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1D

2A

3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 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前者为:一种比较狭隘的乐 以物喜以己悲 后者为:一种以大局为重 心系天下的乐 

文言文阅读

【甲】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

【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1.(1)吾悉能志之( ) (2)汝之不惠 ( )

2.翻译下列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认为善学者要不耻下问,能择善者而从。
B.李生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善学贵在善思。
C.李生认为王生即使想改进学习方法也为时已晚。
D.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6.分别对王生和愚公的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1(1)通“识”,记(2)“惠”通“慧”,智慧,聪明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意对即可)

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意对即可)

3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17.C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王生:知错能改,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一个人。

   愚公:诚实本分,坚持不懈,意志坚定,不畏困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弟弼,好酒而酗,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注释】①笃(dǔ):专心致志。 ②酗(xù):没有节制地喝酒。 ③直:只。

④脯:肉干。 ⑤忽:突然。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书不手( ) (2)读书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3.文中表现了牛弘哪些品质?

1、释:放下    辍:停止 

2、即使职务繁杂,书从来不离手。(意思对即可) 

3、牛弘性格宽厚; 学习专心致志。

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 《 》 ,作者 ,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处( ) (2)不见月( )

(3)绝巘多生怪柏 ( ) (4)飞其间( )

3.作者写三峡,重点要写三峡之水,为什么在写水前先写两岸的山?

4.作者笔下的三峡,季节不同,特点也不同,请分析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

1、《水经注》 郦道元  

2、(1)阙:通“缺”,空缺。 (2)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绝巘:极高的山峰。  (4)漱:冲刷。

3、写山势为写水势做铺垫。山高、岭连、峡窄是水流湍急的原因;山水相互映衬突出了三峡的险峻、雄奇。(两点原因各一分,意思对即可。)

4、夏季:水涨流速,湍急凶险;春冬:水素潭清,风景秀丽;  秋季:水枯气寒, 猿鸣哀凄。(意思对即可)

5、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 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