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个选段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
1.A
2.A
3. 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4.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编篡的( )通史。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⑴孰若孤( ) ⑵邪( )
3.翻译句子。
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鲁肃与吕蒙结友正面表现出什么?侧面又表现出什么?
1、《资治通鉴》 编年体
2、shú yé
3、略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正面:鲁肃敬才爱才;侧面: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节选《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邠(bīn)②属(部属)③觞(shāng)④缞绖(cuī dié 丧服)⑤亟(jí急迫地)⑥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⑦赗(fènɡ)⑧椁(下葬的物品)
⑨怃然(失意的样子)⑩彻(“通撤”)⑪.赒(zhōu救济)
1.解释划横线词的意思。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翻译句子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3.【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
答: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1.(1)国都 (2)全 (3)摆放,放置 (4)死
2、(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
3、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2016届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三次月考)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 ( )
(4)空乏其身 ( ) (5)人恒过然后能改( )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选出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本文论证层次清晰有条理。第一段从个人事例说起,顺从事实得出“困境出人才”结论,第二段直接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D.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1、被任用;被选拔;狱官;使……资财缺乏(使……贫穷):犯过错;通“横”,阻塞,梗塞。
2、(1)用这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C
(2016届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2、解释加点的字。蹴尔而与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3、翻译下列句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乡为生死而不受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故患有所不辟也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1、《孟子》 性本善
2、踢 祸患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符合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4、D
5、B
6、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和熊掌做比,进行类比推理,由此即彼,由浅入深,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2016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片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
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⑴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⑵奔走效劳⑶ 通“伸”伸张 ⑷ 奔走效劳
2、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⑵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3、有三条建议。分别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2016届重庆市永川中学片区教研共同体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由是感激( )
(3)深入不毛( ) (4)以彰其咎(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作者回忆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 、
、先帝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
4、读了这几段文字,你认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感动激励。(3)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4)表明、显扬 。
2(1)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2)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使命)交付给我,(如果)没有完成,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3(先帝)三顾茅庐(先帝)临危受命;表达作者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4诸葛亮是一个淡泊名利、知恩图报、做事谨慎、聪明机智、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016届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
2、第2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是什么?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
1、A 茂盛的样子。B 情趣。
2、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3、环滁皆山也
4、野芳发而幽香
5、风霜高洁
6、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016届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12月质量调研)阅读下文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清 袁枚
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3C
(2016届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岳阳楼记》: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啮人B.太医以王命聚之
C.全石以为底D.扶苏以数谏故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选文第③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3、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 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1D
2A
3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 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前者为:一种比较狭隘的乐 以物喜以己悲 后者为:一种以大局为重 心系天下的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