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犬牙差互 (3)乃记之而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 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 日光下澈 D.清流见底 以其境过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 描写,乙文是 描写。
5. 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欣赏 (2)像狗牙齿一样 (3)离开
2. C。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②(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忽明忽暗隐约可见。
4.正面(或:直接),侧面(或:间接)。
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
②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主人处处款之 ⑵非显者刺
⑶向外而窥 ⑷岂独画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⑵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
3. 作者在说明于园的特点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至少两个)
4. 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甲】
【乙】
1.(1)招待、款待 (2)投名帖 (3)看 (4)只、只是
2.(1)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是)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 打比方,一壑旋下如螺蛳缠 ; 列数字、作比较
4.甲文主要表现于园的磊石之奇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突出建筑者的高超技艺;
乙文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 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 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策之不以其道( )
(3)故常奇之( ) (4)比行百余里(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
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4、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1、⑴有时 ⑵用鞭子打 ⑶对……感到好奇 ⑷等到
2、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⑵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3、共同特点: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
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4、要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重用人才。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l)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2.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3.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2分)
4.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1.(1)“扳”通“攀”,牵;引(2)以宾客之礼相待(3)历史(4)重新
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 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4.略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
1.A
2.A
3. 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4.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编篡的( )通史。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⑴孰若孤( ) ⑵邪( )
3.翻译句子。
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鲁肃与吕蒙结友正面表现出什么?侧面又表现出什么?
1、《资治通鉴》 编年体
2、shú yé
3、略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正面:鲁肃敬才爱才;侧面: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节选《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邠(bīn)②属(部属)③觞(shāng)④缞绖(cuī dié 丧服)⑤亟(jí急迫地)⑥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⑦赗(fènɡ)⑧椁(下葬的物品)
⑨怃然(失意的样子)⑩彻(“通撤”)⑪.赒(zhōu救济)
1.解释划横线词的意思。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翻译句子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3.【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
答: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1.(1)国都 (2)全 (3)摆放,放置 (4)死
2、(1)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
3、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2016届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第三次月考)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 ( )
(4)空乏其身 ( ) (5)人恒过然后能改( )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选出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本文论证层次清晰有条理。第一段从个人事例说起,顺从事实得出“困境出人才”结论,第二段直接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D.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1、被任用;被选拔;狱官;使……资财缺乏(使……贫穷):犯过错;通“横”,阻塞,梗塞。
2、(1)用这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C
(2016届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2、解释加点的字。蹴尔而与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3、翻译下列句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乡为生死而不受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故患有所不辟也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1、《孟子》 性本善
2、踢 祸患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符合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4、D
5、B
6、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和熊掌做比,进行类比推理,由此即彼,由浅入深,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2016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片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
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⑴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⑵奔走效劳⑶ 通“伸”伸张 ⑷ 奔走效劳
2、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⑵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3、有三条建议。分别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