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

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人。父史,开成中永州刺史。谷幼颖悟绝伦,七岁能诗。司空侍郎图与史同院,见而之,问曰:“予诗有病否。”曰:“大夫《曲江晚望》云:‘村南斜日闲回首,一对鸳鸯落渡头。’此意深矣。”图拊谷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也。”……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谷多结契山僧,曰:“蜀茶似僧,未必皆美,不能舍之。”齐已携诗卷来袁谒谷,《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已不觉投拜,曰:“我一字师也。”

(选自 《唐才子传·卷第九》)

【注释】①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②司空侍郎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③拊:抚摸。④齐已:晚唐诗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当 为 一 代 风 骚 主 也

A.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B.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C.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D.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为:( ) (2)奇:( )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蜀茶似僧,未必皆美,不能舍之

4.“一字师”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1、C

2、(1)担任   (2)以……为奇,感到不同寻常。

3、蜀地的茶叶就像僧人,不一定都美,但却离不开。

4、示例1:能够给别人纠错,要才华和智慧;能接受别人纠错,要虚心和谦逊。 示例2: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客观事物,才能使描写的情景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送之( ) ②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 )

2.翻译下面句子。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4.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跑      等待      热水      气味,这里指香气。

2 .门人弟子都挤满了他的房间,但前辈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4.围绕勤学苦学,博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斯陋室/问今何世B.便舍船,从口/草色帘青。

C.有良田美池桑竹属/何陋有D.可以调素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矛盾吗?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

1A (判断动词) 

2.(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之人。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3.不矛盾,“斯是陋室”说的是房屋简陋,但居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所以说“何陋之有”。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

阅读阅读下面文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    

(3)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B.问今何世 / 故谋闭而不兴

C.停数日,辞/ 少时,一狼径D.不足为外人也 / 大之行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答: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 (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感叹,惋惜

2.答案:C(离开)

3. (1) 老人和孩子们都安闲快乐。(2) (桃源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未复有能其奇者

(2)犬牙差互 (3)乃记之而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奇者 不可知源 B.自康乐其境过清

C.夕欲颓 光下澈 D.流见底 以其境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 描写,乙文是 描写。

5. 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欣赏             (2)像狗牙齿一样         (3)离开 

2. C。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②(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忽明忽暗隐约可见。

4.正面(或:直接),侧面(或:间接)。

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

          ②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主人处处 ⑵非显者

⑶向外而 ⑷岂画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⑵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

3. 作者在说明于园的特点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至少两个)

4. 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甲】

【乙】

1.(1)招待、款待   (2)投名帖    (3)看   (4)只、只是

2.(1)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是)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 打比方,一壑旋下如螺蛳缠 ;   列数字、作比较

4.甲文主要表现于园的磊石之奇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突出建筑者的高超技艺;

乙文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 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 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尽粟一石(  ) (2)之不以其道(  )

(3)故常之(  ) (4)行百余里(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

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4、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1、⑴有时 ⑵用鞭子打 ⑶对……感到好奇 ⑷等到 

2、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⑵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3、共同特点: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

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4、要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重用人才。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l)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4)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

2.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3.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2分)

4.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1.(1)“扳”通“攀”,牵;引(2)以宾客之礼相待(3)历史(4)重新

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 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4.略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 由此观之,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1.A

2.A

3. 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4.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编篡的( )通史。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若孤( ) ⑵( )

3.翻译句子。

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鲁肃与吕蒙结友正面表现出什么?侧面又表现出什么?

1、《资治通鉴》   编年体  

2、shú  yé

3、略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正面:鲁肃敬才爱才;侧面: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