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者阿留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
【注】①参亭:参互均匀。②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而元素终蓄之( ) ②屡试之(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本文出自陆容《阿留传》,传记的主人公往往都是立德立言的贤者,或特立独行的雅士。而本文的阿留却“痴呆无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其作传的原因。
1.①蓄养、养(容留) ②多次、屡次
2.(主人)曾经让他负责打扫,(他)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打扫干净一间屋子。
3.阿留虽然愚笨, 连打扫屋子都不会,但是在书写绘画方面却是个天才。使作者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切人、物都有自己的价值。
(甲)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孟子名 ,字子舆,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蹴尔而与之,( )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
3.阅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在谈论的话题是关于“生与义”的,可开篇为什么要谈鱼和熊掌的问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第②段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③段又列举了人们接受“万钟”的情形,两者对比,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5.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了第一段中的哪句话?不“失其本心”有何重要意义?
1.轲 儒
2. ①通“避”,躲避 ②踢 ③如果,假使 ④停止
3.以生活常理为比喻,把鱼和熊掌比喻成生和义,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这种论证的好处是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入浅出,形象通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4.在这里,作者赞扬了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5.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郑谷
谷,字守愚,袁州宜春①人。父史,开成中为永州刺史。谷幼颖悟绝伦,七岁能诗。司空侍郎图②与史同院,见而奇之,问曰:“予诗有病否。”曰:“大夫《曲江晚望》云:‘村南斜日闲回首,一对鸳鸯落渡头。’此意深矣。”图拊③谷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也。”……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谷多结契山僧,曰:“蜀茶似僧,未必皆美,不能舍之。”齐已④携诗卷来袁谒谷,《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已不觉投拜,曰:“我一字师也。”
(选自 《唐才子传·卷第九》)
【注释】①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②司空侍郎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③拊:抚摸。④齐已:晚唐诗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当 为 一 代 风 骚 主 也
A.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B.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C.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D. 当为一代风骚/主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为:( ) (2)奇:( )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蜀茶似僧,未必皆美,不能舍之
4.“一字师”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1、C
2、(1)担任 (2)以……为奇,感到不同寻常。
3、蜀地的茶叶就像僧人,不一定都美,但却离不开。
4、示例1:能够给别人纠错,要才华和智慧;能接受别人纠错,要虚心和谦逊。 示例2: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客观事物,才能使描写的情景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2.翻译下面句子。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4.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跑 等待 热水 气味,这里指香气。
2 .门人弟子都挤满了他的房间,但前辈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4.围绕勤学苦学,博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问今是何世B.便舍船,从口入/草色入帘青。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何陋之有D.可以调素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矛盾吗?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
1A (判断动词)
2.(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之人。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3.不矛盾,“斯是陋室”说的是房屋简陋,但居住在里面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所以说“何陋之有”。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
阅读阅读下面文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B.问今是何世 / 是故谋闭而不兴
C.停数日,辞去 / 少时,一狼径去D.不足为外人道也 / 大道之行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答: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 (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感叹,惋惜
2.答案:C(离开)
3. (1) 老人和孩子们都安闲快乐。(2) (桃源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犬牙差互 (3)乃记之而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 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 日光下澈 D.清流见底 以其境过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 描写,乙文是 描写。
5. 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欣赏 (2)像狗牙齿一样 (3)离开
2. C。
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②(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忽明忽暗隐约可见。
4.正面(或:直接),侧面(或:间接)。
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
②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主人处处款之 ⑵非显者刺
⑶向外而窥 ⑷岂独画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⑵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
3. 作者在说明于园的特点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至少两个)
4. 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甲】
【乙】
1.(1)招待、款待 (2)投名帖 (3)看 (4)只、只是
2.(1)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是)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 打比方,一壑旋下如螺蛳缠 ; 列数字、作比较
4.甲文主要表现于园的磊石之奇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突出建筑者的高超技艺;
乙文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 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 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策之不以其道( )
(3)故常奇之( ) (4)比行百余里(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
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4、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1、⑴有时 ⑵用鞭子打 ⑶对……感到好奇 ⑷等到
2、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⑵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3、共同特点:食量大。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
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
4、要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重用人才。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l)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2.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3.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2分)
4.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1.(1)“扳”通“攀”,牵;引(2)以宾客之礼相待(3)历史(4)重新
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 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4.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