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文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②秦悉

2.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十余里 病终B.、而括易言 沿河求

C.、反激之力 尝与父言兵事 D.、反溯流逆上矣 数十万之众降秦

3. 翻译下列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可以提炼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乙两文围绕着一个话题,说说你从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事物的道理、规律   ②埋

2.A(寻找;不久;B代词,代上面内容;C代词,他或他的;D副词,于是)

3.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5.示例:(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或生活经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二】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1) 材料一的文字出自《论语》,材料中加点词“子”应指。从该材料可以看出,“孝”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是修身的根本,而且能(不超过5个字);在一个家庭中,对父母应奉养,更要③(不超过5个字)。

(2) 材料二出自鲁迅先生散文集《》中《二十四孝图》一文。从该材料可以看出,他对郭巨埋儿这种的“孝”持反感态度。

答案:(1)○1孔子示例:○2安邦○3恭敬(有色/从心底爱)(2)○1朝花夕拾○2示例:愚昧(不顾亲情)

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掠①须是掠,磔②须是磔,千变万化,此不可移也。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纵其精神筋骨犹西施、毛嫱,而手足乖戾,终不为完人。杨朱③、墨翟④,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城。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沈括《梦溪补笔谈》)

注:①汉字书写的笔划,即长撇。②汉字书写的笔划,即捺。③杨朱:战国时代魏国思想家,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以物累。④墨翟:即墨子,鲁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语得其一  偏:     

(2)字亦然   作:     

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

A.朝往(《醉翁亭记》)

B.足肤皲裂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C.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D.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

译文:     

(2)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城。

译文:     

4.为论述书法之道,本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指出(1),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书法要想达到“入神”的境界,需经历(2)、(3)(每空不超过4个字)这两个阶段。

1.答案:(1)方面(点;偏颇)。(2)写。

2.答案:B

3答案:(1)世上论书法的人,大多认为书法不一定要有法则;(2)(杨朱、墨翟)智慧口才超过他人,却最终不能进入圣人行列。

4.答案:(1)大多数认为书法不必有法只看法的不妥。(“此语得其一偏”)示例:(2)有法(“尽得师法”或“律度备全”);(3)无法(“无迹可窥”或破陈规)。

选段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段二

顺宗①即位,(子厚②)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③。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④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⑤,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⑥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①指李诵,公园805年即位,在位不到一年。②柳宗元的字。③官名,唐代郡太守为刺史,比下文“司马”官职高。④指子女。⑤指相等。⑥官名,指地方军政长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折蛇行 斗:     

(2)观察使其法于他州  下:     

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境过清

B.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曹刿论战》)

D.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其俗以男女质钱

译文:     

4.材料的参照对读,可以促进我们对人物深入了解。比如材料一结尾提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比照材料二,我们发现其原因不仅是小石潭本身的偏僻、幽静,而且也与1有关。材料二显示,子厚任永州司马期间,主要活动有2)、(3(每空不超过4个字),材料一则是印证:当他任职柳州,情形就有了变化。

1.答案:(1)像北斗星一样。(2)推广。

2.答案:C

3.答案:(1)(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长短不齐,随风飘拂。(2)当地有个习惯(风俗),向人借钱用子女作抵押。

4.示例:(1)他初遇挫折,内心愤懑;(2)读写;(3)游玩。

阅读文言短文《卢君出牧衢州》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

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公所制也( ) ②非手也( )

③惶惶欲( ) ④秀才有之(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阅真无马邪

B.、问其所 何陋

C.、与君是内亲 止印三二本

D.、此某所文 其印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密语曰:“非秀才之文。”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选文中卢君和秀才各是什么样的人?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1、(每空1分,共4分)①都 ②借、假借   ③离开   ④只,只管

2、(3分)C

3、①卢君悄悄地对这个读书人说:“这不是你写的文章。”

②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③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秀才是一个弄虚作假(虚荣浅薄,不学无术,不知悔改,爱吹牛)的人,在衢州牧卢君面前班门弄斧,不但偷盗了卢君的文章,还冒认大梁尚书为自己的亲戚,怎料谎言一一识破后,只得落荒而逃。

卢君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识破秀才的偷盗伎俩后并不深究,反而笑言文章和亲戚全都送给他。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家君在太丘,远近之 ②久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

3.请你分析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答语的巧妙之处。

1.称赞,赞许  ②更加 

2.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3.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阅读《活版》【完成题目:

甲】 庆历中 ,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乙】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菜籽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本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ji )居(客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烧)者也。

(选自《天工开物·丹青》)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 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之 ( ) 2)持火炀之 ( )

3)用讫再令药熔 ( ) 4)凡墨烧烟凝质而之( )

2.甲乙两文中都有不少含“以”的句子,例如“不以木为之者”,请在乙文中找出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含“以”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 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

4.从活字印刷和制墨的方法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令现代人赞叹不已,我们学过的文言文当中还有哪些也是在表现古人杰出的技艺和才能的?

5、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1.(1)蒙,盖  (2)靠近  (3)用火烤  (4)制造

2.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烧)者也。

3.(1)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2)大凡制造贵重的墨,(在)本朝首推徽州(今安徽歙县)人。

4.答题要点:可联系《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于园》、《核舟记》、《口技》等课文,从农业技术、建筑、雕刻、表演技能等角度来结合现实的人或事。

5.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 )无硕师名人与游 (2)或遇其叱咄( )

(3)( )其欣悦 (4)持( )沃灌

2.翻译下面句子。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答: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4.问答题:任选一题。

(1)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答:

(2)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答:

(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

1. (1)担心,忧虑    (2)  训斥,呵责。  (3)等候   (4)热水

2.(1)(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3.D

4.(1)示例: ① 学习要勤奋刻苦; ② 学习要以读书为乐;③ 求师应诚心;④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2)示例:①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 ②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示例: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呆者阿留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  

【注】①参亭:参互均匀。②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而元素终之( ) ②试之(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本文出自陆容《阿留传》,传记的主人公往往都是立德立言的贤者,或特立独行的雅士。而本文的阿留却“痴呆无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其作传的原因。

1.①蓄养、养(容留) ②多次、屡次 

2.(主人)曾经让他负责打扫,(他)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打扫干净一间屋子。

3.阿留虽然愚笨, 连打扫屋子都不会,但是在书写绘画方面却是个天才。使作者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切人、物都有自己的价值。

(甲)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孟子名 ,字子舆,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也( ) ②尔而与之,(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④ 是亦不可以乎( )

3.阅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在谈论的话题是关于“生与义”的,可开篇为什么要谈鱼和熊掌的问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第②段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③段又列举了人们接受“万钟”的情形,两者对比,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5.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了第一段中的哪句话?不“失其本心”有何重要意义?

1.轲  儒    

2. ①通“避”,躲避  ②踢  ③如果,假使  ④停止

3.以生活常理为比喻,把鱼和熊掌比喻成生和义,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这种论证的好处是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入浅出,形象通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4.在这里,作者赞扬了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5.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