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有龙则

(2)惟吾德

(3)无案牍之劳形

(4)四时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仙则/卷卷有爷B.、斯陋室/吾剑之所从坠

  C.、答谢中书/家抵万金D.、山川美/食不能尽其才

3.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乙文写景动静相衬,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 ”和“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分析。

1、(1)灵验,神奇;(2)品德高尚;(3)使身体劳累;(4)都 

2、C 

3、(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4、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5、甲文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急归 ②遂以一寄何

③何以书其人 北面再拜而去

2、下列各句与“何以书示其人”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动以危苦之心 B.以为妙绝C.不以千里称也D.以径寸之木

3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袁体庵神医特点的一项是( )

A.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B.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

C.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D.谦虚谨慎,联合镇江名医诊治。

4、翻译下列句子。)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3分)

1、①应该   ②信   ③给……看   ④向北面

2、 C 

3、  D

4、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②,伯乐虽善知马,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③。”—---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注:①马多天下: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②不为虚语矣:不算是虚夸之语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尽粟一石: 之不以其道:

能空其郡邪: ④遇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3.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

1.①有时    ②驾驭    ③怎么    ④良马、好马、千里马

2. ①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

   ②我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

3.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甲文看法略;乙文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同意,没有好马即谓无马,“得人才者得天下”,领导者要招揽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不同意,没有好马还有普通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的能力。

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并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鸢飞天(     ) 窥谷忘(    )

势竞上(    ) 经纶世务(     )

2、翻译下列句子。

(1)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互相轩邈 横柯蔽,在昼犹昏

B.、林涧肃 夹岸高山,皆生

C.、天下独 猿则百叫无  

D.、有时日 千丈

5、对文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B.、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色,水清,水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C.、“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是全文的写景总括,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D.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动景和静景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6、理解题: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至;通“返”,返回;凭借;筹划、治理

2.(1)(船)随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马。

3.D 

4.D 

5.C

6.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余幼时即( )学 (2)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

(3)( )其欣悦,则又请焉 (4)或遇其叱咄( )

2、翻译句子: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求学的艰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1.(1)爱好 (2)因此 (3)等待  (4)训斥、呵责

2.(1)我曾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2)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求教。  

3.态度和行为(得书,从师)         

4.略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御风(      ) ②湖中人鸟声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飞奔的马   消失 

2、如果不是正午和傍晚,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A

4、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惟吾德(2)无案牍之劳形

(3)每移(4)人至不

2.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

手法。

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1.(1)品德高尚    (2)使身体劳累     (3)桌子     (4)离开      

2、(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分)  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对比。

4.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__,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词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 )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3)、鸢飞( )天者,望峰息心 (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①负势竞,互相轩邈 ②横柯蔽,在昼犹昏

B.、 绝: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天下独绝

C.、 者:①鸢飞戾天者 ②经纶世务者

D.、 直: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1、(1)、飞奔的马     (2)、向高处远处伸展

(3)、至     (4)、通“返”,返回

2、C

3(1)、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2)、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

刘丞相在位时,族人偶有逋负官租数十万,丞相不知也,前后官吏望风不敢问。程公珦为庐陵县尉,主赋事,追逮囚系,责令尽偿而后已。以告丞相,丞相曰:“赋入不时,吾家之罪,县官安可屈法也。”乃致之。后珦罢官至京师,丞相廷见,礼貌有加。珦出,谓人曰:“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注释】①逋负:拖欠,短少。②主赋事:负责征收赋税。③谢:道歉。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后珦罢官至京师

A. 后∕珦罢官至京师 B. 后珦∕罢官至京师

C. 后珦罢官∕至京师 D. 后珦罢官至∕京师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 ) (2)书(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刘公伟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4、对于刘丞相的族人拖欠赋税一事,程珦是如何处理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5、本文写“前后官吏望风不敢问”,对于表现程珦的个人品质有什么作用?

1.A

2(1)有人 (2)书信   

3.刘丞相所具有的博大胸怀(或宏大气量),不是其他人能比得上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宰相啊。

4.追逮囚系,责令尽偿而后已。

5与程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程珦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品质。

阅读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故有名马()⑵策之不以其()⑶鸣之而不能其意()⑷执策而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4、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1)即使    (2)方法    (3)通晓、明白    (4)到(它)跟前

2.(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4、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5.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6.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