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清  袁枚

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3C

蚕妇吟①

子规②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③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④歌舞未曾归。

①吟:诗体的名称。 ②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③稠(chóu):多而密。 ④玉人:指歌女舞女。

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 “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2)诗人把蚕妇与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1)怕桑叶稀了,蚕不能吃饱,不能很好地成长。反映出蚕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担忧、无奈。

 (2)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日子的同情。

光生七岁,凛然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1.解释词文中加点的字。

(1)凛然成人( ) (2)自是手不书( )

(3)众皆弃(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司马光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像       放下    离开

2.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从缸中涌出,小孩得救了 。

3.司马光闻讲《左传》即爱之;司马光破瓮救友。

伤仲永(选段)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 稍稍宾客其父 (2)不能前时之闻( )

(3) 父焉( )

2.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B.、仲永“泯然众人矣”,从理论上说,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

C.、本文语言十分精当。例如:一个“啼”字,生动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D.、课题“伤仲永”的“伤”字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

1.渐渐   相称相符  对……感到奇怪

2.(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B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意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1、(1)选拔。(2)补救缺失疏漏。(3)人才与实力的高低强弱都能安排得当。(4)趾高气扬,得意忘形。(5)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D 

4、参考答案: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显者(名帖)B.、奇在石(堆砌)

  C.、坡植牡丹(沿着) D.、主人处处之(勤招待)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和“俱以假山显”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幽阴深邃奇B.、遂名楼

  C.、可为师矣 D.、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园的修建耗资巨大,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但是主人于五非常好客,只要游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进去参观。

  B.、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都跟于园一样,是因为建筑的幽远意境而闻名的,而于园便是诸园中的佼佼者。

  C.、本文按逻辑顺序很有层次地来写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接着写后厅的池塘,再写卧房槛外的沟壑,最后写园后,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俗兼用,极有表现力。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2)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1、A 

2、C.凭借 

3、D

4、(1)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荷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2)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有龙则

(2)惟吾德

(3)无案牍之劳形

(4)四时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仙则/卷卷有爷B.、斯陋室/吾剑之所从坠

  C.、答谢中书/家抵万金D.、山川美/食不能尽其才

3.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乙文写景动静相衬,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 ”和“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分析。

1、(1)灵验,神奇;(2)品德高尚;(3)使身体劳累;(4)都 

2、C 

3、(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4、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5、甲文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急归 ②遂以一寄何

③何以书其人 北面再拜而去

2、下列各句与“何以书示其人”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动以危苦之心 B.以为妙绝C.不以千里称也D.以径寸之木

3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袁体庵神医特点的一项是( )

A.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B.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

C.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D.谦虚谨慎,联合镇江名医诊治。

4、翻译下列句子。)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3分)

1、①应该   ②信   ③给……看   ④向北面

2、 C 

3、  D

4、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①,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②,伯乐虽善知马,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良,辄取之,群无留良马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③。”—---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注:①马多天下:马比天下其它地方多。②不为虚语矣:不算是虚夸之语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尽粟一石: 之不以其道:

能空其郡邪: ④遇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3.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

1.①有时    ②驾驭    ③怎么    ④良马、好马、千里马

2. ①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

   ②我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

3.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甲文看法略;乙文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同意,没有好马即谓无马,“得人才者得天下”,领导者要招揽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不同意,没有好马还有普通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才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的能力。

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并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鸢飞天(     ) 窥谷忘(    )

势竞上(    ) 经纶世务(     )

2、翻译下列句子。

(1)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负势竞,互相轩邈 横柯蔽,在昼犹昏

B.、林涧肃 夹岸高山,皆生

C.、天下独 猿则百叫无  

D.、有时日 千丈

5、对文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B.、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水色,水清,水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C.、“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是全文的写景总括,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D.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动景和静景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6、理解题: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至;通“返”,返回;凭借;筹划、治理

2.(1)(船)随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马。

3.D 

4.D 

5.C

6.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