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④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
顣頞⑤以让⑥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尚⑦矣。而王之求弗置⑧,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⑨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注释】①惎(jì):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③枸橼:香橼,果实体大金黄,味苦。④靳:吝啬。⑤顣頞:皱着鼻梁。⑥让:责备。⑦尚:超过。⑧置:放弃,罢休。⑨斯: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派遣)
B.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确实)
C.吾固知吴人之靳也(本来)
D.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吃完)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B.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C.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D.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
(2)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
4.请结合文中梁王嗜果和使者求果的经过,分别从不同角度写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B
2.C
3.(1)使者看见了感到很奇特,说:“真漂亮啊,金灿灿的样子,柑子也不如它。”
(2)使者又不询问一下,只是看到它外表漂亮,你所得到的不符合要求也是应该了。
4.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的,还想吃更好的,结果自讨苦吃,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使者看到枸橼外表漂亮,认为一定好吃,结果适得其反,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应该看本质,不能只重外表,否则事与愿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节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将军宜枉驾顾之: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先帝不以臣卑鄙: 深入不毛: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停一处。
(1)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体现了前句中的 这个词,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甲文中的句子是 ,在乙文中的句子是
1.拜访 率领 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长草木
2.(1)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命出使。
3.(1)不求闻达/于诸侯。(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2.解释加点的字。蹴尔而与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3.翻译下列句子。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乡为生死而不受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故患有所不辟也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答案】
1.《孟子》 性本善
2.踢 祸患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符合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4.D
5.B
6.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和熊掌做比,进行类比推理,由此即彼,由浅入深,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2016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 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 ) (2)人恒过( )
(3)乃喟然而叹曰( ) (4)故述往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4.(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被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5.【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
2.(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4.(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2)C
5. 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
(2016广东省深圳市17所名校九年级下学期联考)阅读下面选文
甲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文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③我者也,何故止我?”
注释: ①处:闲居 ②如:应当 ③劝:勉励
1.解释加点词语。
(1)河阳之北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谓子墨子 (4)子独自苦而为义
2.翻译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3.说说愚公和墨子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
1.(1)山南水北(2)通“返”,返回(3)对……说(4)唯独
2.(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 步。
(2)什么原因呢?就是吃饭的人多而耕作的人少了。
3.(1)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2)为实现理想埋头苦干、坚忍不拔。
(3)面对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于面对。
(4)直面非议嘲讽,意志坚定,充满自信,矢志不渝。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与阳休之书(选段)
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也。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圈、周),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别墅)于斯(这里),而遭乱(战乱)荒废,今复(又)经始(开始重建)。即石成基,凭(依靠)林起栋。萝生映宇(屋檐),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傍沼星罗。檐下流烟,共宵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茜。时一褰(qiān 掀起)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之间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 任意东西: ⑵ 争高直指:
⑶ 横柯上蔽: ⑷ 缘庭绮合: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 )
A.先天下之忧而忧B.身飘飘而将逝C.吾恂恂而起D.杂然而前陈者
3.先将[甲]文中横线上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再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 [甲]文所缺的句子:
⑵ [乙]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句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⑵ 萝生映宇,泉流绕阶。
译文:
5.[甲]文是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景物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用原文回答)的特点。
6.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作者的别墅毁于战乱后仍在原地重建的原因。
1. ⑴ 向东、向西 ⑵ 笔直 ⑶ 树枝 ⑷ 沿着
2.( A )
3. ⑴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 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之间也。
4. ⑴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⑵ 屋檐下藤萝丛生,石阶旁清泉环绕。
5.听觉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6.山清水秀,泉林萦绕,景色优美; 能使自己超脱于世俗之外。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 )
2.第2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是什么?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1.A 茂盛的样子。B 情趣。
2.水落石出 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3.环滁皆山也
4.野芳发而幽香
5.风霜高洁
6.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阅读下文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清 袁枚
2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3C
蚕妇吟①
子规②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③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④歌舞未曾归。
①吟:诗体的名称。 ②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③稠(chóu):多而密。 ④玉人:指歌女舞女。
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 “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2)诗人把蚕妇与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1)怕桑叶稀了,蚕不能吃饱,不能很好地成长。反映出蚕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担忧、无奈。
(2)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日子的同情。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1.解释词文中加点的字。
(1)凛然如成人( ) (2)自是手不释书( )
(3)众皆弃去(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司马光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像 放下 离开
2.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从缸中涌出,小孩得救了 。
3.司马光闻讲《左传》即爱之;司马光破瓮救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