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1),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解释加点的词。

(1)每天下为己任( )(2)范仲淹二岁而( )

2、翻译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请另举出两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1(1)把(2)幼年丧父

2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3开放性试题,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
 ⑴百废兴  具:      (2)予作文以记之  属:      

(3)不己悲 以:     (4)斯人,吾谁与归 微:    

2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D.永州之野产异蛇
3.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具通俱,全、都;(2)通“嘱”,嘱托、嘱咐。(3)因为。(4)没有。

2B.

3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文言文阅读

豫章①大祲②。新建县一民,乡居窘甚,家只存一水桶,售银三分。计无复之,乃以二分银买米,一分银买信③,将与妻孥④一饱食而死。炊方熟,会里长至门,索丁银。里长远来而饥,欲一饭而去,辞以无。入厨见饭,责其欺。民摇手曰:“此非汝所食。”因涕泣告以故。里长急倾其饭而埋之,曰:“若何遽⑤至此!吾家尚有五斗谷,负归以延数日。”民感其义而随之,得谷以归。出之,则有五十金在焉。民骇曰:“此必里长所积偿官者,误置其中。渠⑥救我死,我安忍杀之!”持金还之。

[注]①豫章:郡名,在今江西。②祲:这里指遭灾。③信:砒霜,一种毒药。④孥:儿女。⑤何遽:如何。⑥渠:他。

1、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

(1)无复之 ( ) (2)欲一而去( )

(3)里长急其饭而埋之 ( ) (4)因涕泣告以(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因涕泣告故”相同的一项是( )

A.实奇B.天下事为己任

C.可为师矣D.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民感其义而随之,得谷以归。

②渠救我死,我安忍杀之!”

4从这则故事中里长和乡民的感人之处中各自表现了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1、盘算      吃饭     倒出来    原因 

2、B

3、.①乡民被里长的仁义感动了,就跟着到他家,把五斗米背回了家。

②他把我从将死的境地里救出来,我怎么能忍心害了他呢!

4、里长优秀品质是:体恤百姓生活,雪中送炭乐于助人。

乡民优秀品质:知恩图报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dì zàng 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注】①申屠敦:复姓申屠,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云螭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③烂如:斑斓。④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洛阳布衣申屠敦 ( ) ②呼金工而铸之( )

③贵人之 ( ) ④数不已 ( )

2.翻译句子

①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②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3.你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现象?

1. ①洛阳布衣申屠敦 (   平民        )      ②呼金工而铸之(  模拟、仿照  ) 

③贵人之      (以……为宝     )        ④数不已   ( 同“辩”,辩论、争辩 )

2. ①宾客们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确实不是真的。” 

②回来感叹说:“我现在经历这件事后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啊。”

3. 权贵颠倒是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②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 读了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1.①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扬传呢?

②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2.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阅读《幼时记趣》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昂首之 B. 故有物外之趣

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四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C. 心之所 D. 又留蚊于帐中

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 可以调琴,阅金经(《陋室铭》)

2.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驱别院 B. 虫蚁为兽

盖追先帝殊遇(《出师表》) 扶苏数谏故(《陈涉世家》)

C. 舌一叶而二虫尽所吞 D. 必细察纹理

而能以天下事己任(《赵普》) 必先苦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文中的“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分)

1.A           

2.D

3.仔细观察,忽悠想象力,有专注的精神,热爱生活、有童心。

阅读文言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注释:①糟:酒渣。②醨(lí):薄酒。③察察:洁白的样子。④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发行吟泽畔( ) (2)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屈原死之后( ) (4)其后楚以削(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渔父见而问曰 辍耕垄上 (《陈涉世家》)

B.众人皆醉我独醒 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C.皆好辞而赋见称 物喜 (《岳阳楼记》)

D.数十年竟秦所灭 不足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3译下列句子。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4.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屈原投江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1)同“披”,披散(2)全(3)已经(4)一天天地

2. B

3.(1)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2)(3)略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楚国日益削弱,楚王听不进他的直谏。

阅读《岳阳楼记》: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啮人B.太医王命聚之

C.全石为底D.扶苏数谏故

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两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选文第③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3.选文中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 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

1D

2A

3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己之乐; 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前者为:一种比较狭隘的乐 以物喜以己悲 后者为:一种以大局为重 心系天下的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

项籍弃书捐剑

项籍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不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去:去掉,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羽的叔父。④怒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⑤略:大概。⑥竟;完毕。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剑/又不成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C.学/万人敌  D.项籍/以力斗

2.解释加点词语

(1)少: ____________ (2)敌:_____________(3)足: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4.短文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非常中肯地对项羽、刘邦之争的结局及其原因进行评价的

句子是

5.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

1.B 

2.(1)年少(2)抵挡,对付(3)值得

3.只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不肯学完。

4.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5.示例:项羽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④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

顣頞⑤以让⑥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尚⑦矣。而王之求弗置⑧,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⑨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注释】①惎(jì):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③枸橼:香橼,果实体大金黄,味苦。④靳:吝啬。⑤顣頞:皱着鼻梁。⑥让:责备。⑦尚:超过。⑧置:放弃,罢休。⑨斯: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派遣)

B.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确实)

C.吾固知吴人之靳也(本来)

D.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吃完)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B.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C.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D.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

(2)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

4.请结合文中梁王嗜果和使者求果的经过,分别从不同角度写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B

2.C

3.(1)使者看见了感到很奇特,说:“真漂亮啊,金灿灿的样子,柑子也不如它。”

   (2)使者又不询问一下,只是看到它外表漂亮,你所得到的不符合要求也是应该了。

4.梁王喜欢吃水果,吃了味美的,还想吃更好的,结果自讨苦吃,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使者看到枸橼外表漂亮,认为一定好吃,结果适得其反,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应该看本质,不能只重外表,否则事与愿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