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文] 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四僵劲不能动。“支”同“肢”; 随园主人以书而造之曰。“授”:交给

B.主人日再食。“日再”:每天;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不须说,不用说

C.滕媵人持沃灌。“汤”:羹汤; 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假”:借

D.白玉之环。“腰”:腰佩; 为一说,使与书。“俱”: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②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为什么能够做到勤奋刻苦?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1.C

2.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问他借书的情形。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世耕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日仲永__________________ ⑷泯然众人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的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属于(2)哀伤、叹息(3)通“攀”,牵,引(4)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1)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原因:他父亲每天带他去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好好学习。因素:本人天资;后天所受教育;自身学习

4、示例:(1)从家长角度说,不应该有目光短浅的行为,应该积极让子女学习。(2)从学生角度说,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对自己的成才很重要。(3)从社会角度说,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⑴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 ⑵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者马: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以其: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不知马”具体表现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呜呼”一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安 求∕其 能 千 里 也 ?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只是  通“饲”,喂  鞭打  方法

3、(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一) 赈 灾(节选)钱泳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炊无米,爨(cuà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 )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万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注:①爨:灶 。②粜:卖粮食。③籴:买粮食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亿万计B.策之不以其道

C.以此,定图赈之法。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嘉庆十九年( ) (2)能惠近民 ( )

(3)爨无 ( ) (4)远近咸便矣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4.阅读全文后,你觉得齐彦槐具有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请简要回答

1. D   

2.①通“又” ②只  ③柴  ④远近的百姓(人)

3.谁说人心、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得分点:“孰”,句式。)

4.具有侧隐之心(或“能关心百姓疾苦”),考虑民生问题全面(深刻)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

2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1),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解释加点的词。

(1)每天下为己任( )(2)范仲淹二岁而( )

2、翻译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请另举出两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1(1)把(2)幼年丧父

2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3开放性试题,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
 ⑴百废兴  具:      (2)予作文以记之  属:      

(3)不己悲 以:     (4)斯人,吾谁与归 微:    

2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D.永州之野产异蛇
3.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具通俱,全、都;(2)通“嘱”,嘱托、嘱咐。(3)因为。(4)没有。

2B.

3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文言文阅读

豫章①大祲②。新建县一民,乡居窘甚,家只存一水桶,售银三分。计无复之,乃以二分银买米,一分银买信③,将与妻孥④一饱食而死。炊方熟,会里长至门,索丁银。里长远来而饥,欲一饭而去,辞以无。入厨见饭,责其欺。民摇手曰:“此非汝所食。”因涕泣告以故。里长急倾其饭而埋之,曰:“若何遽⑤至此!吾家尚有五斗谷,负归以延数日。”民感其义而随之,得谷以归。出之,则有五十金在焉。民骇曰:“此必里长所积偿官者,误置其中。渠⑥救我死,我安忍杀之!”持金还之。

[注]①豫章:郡名,在今江西。②祲:这里指遭灾。③信:砒霜,一种毒药。④孥:儿女。⑤何遽:如何。⑥渠:他。

1、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

(1)无复之 ( ) (2)欲一而去( )

(3)里长急其饭而埋之 ( ) (4)因涕泣告以(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因涕泣告故”相同的一项是( )

A.实奇B.天下事为己任

C.可为师矣D.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民感其义而随之,得谷以归。

②渠救我死,我安忍杀之!”

4从这则故事中里长和乡民的感人之处中各自表现了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1、盘算      吃饭     倒出来    原因 

2、B

3、.①乡民被里长的仁义感动了,就跟着到他家,把五斗米背回了家。

②他把我从将死的境地里救出来,我怎么能忍心害了他呢!

4、里长优秀品质是:体恤百姓生活,雪中送炭乐于助人。

乡民优秀品质:知恩图报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dì zàng 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注】①申屠敦:复姓申屠,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云螭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③烂如:斑斓。④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洛阳布衣申屠敦 ( ) ②呼金工而铸之( )

③贵人之 ( ) ④数不已 ( )

2.翻译句子

①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②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3.你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现象?

1. ①洛阳布衣申屠敦 (   平民        )      ②呼金工而铸之(  模拟、仿照  ) 

③贵人之      (以……为宝     )        ④数不已   ( 同“辩”,辩论、争辩 )

2. ①宾客们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确实不是真的。” 

②回来感叹说:“我现在经历这件事后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啊。”

3. 权贵颠倒是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②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 读了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1.①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扬传呢?

②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2.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